Charlesworth 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rlesworth

博文

到底该不该催稿?看期刊主编的终极解答 精选

已有 11340 次阅读 2019-5-16 11:08 |个人分类:精华文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关于此类问题作者咨询的比较多,我们本期特邀请查尔斯沃思集团首席教育顾问Gareth Dyke博士来回答该问题,他担任期刊主编已有15年,最有资格来回答该问题,让我们看看他对此的看法,译文如下:


作为一名在大型出版公司(包括查尔斯沃思集团)工作的期刊编辑,我可以就期刊在发表论文方面的工作流程提供一些见解。事实上,我担任期刊主编已经有15年了。作者最经常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之一是“我的论文怎么样了?”以及“你能让我的论文快点发表吗?”如我们所见,这些问题各不相同。


给编辑写信询问论文情况前,要先知道两件事:


首先,编辑实际上对评审过程的管控范围相当大,包括评审进度,也就是说编辑会知道你的论文需要在系统中等待多长时间,评审结果才会出来。


其次,在出版业,从投稿到网络发表平均需要约90天。也就是说,您需要等待三个月左右,论文的评审才能完全结束。如一切顺利,则论文会被接收并发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是需要的。


个人经验


以个人经验来说,编辑是乐于与作者联系的。大多数编辑,包括我自己,在负责处理论文的投稿和评审以外也有其他工作。以我为例,我此前是多所大学的全职学者,之后成为一名期刊主编。重点是,编辑的工作内容繁多,任务繁重。像我这样的编辑每年需要处理80 到100篇论文,因此我们欢迎作者发邮件提醒我们。你不会“打扰”或“骚扰”到编辑的,请放心联系。


确实,如果在投稿超过两个月之后仍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则有必要联系为您处理论文投稿的编辑。


请记住


从提交、评审、修改到接收,整个过程平均需要三个月左右。


我们已为你提供了一份模板(注:模板首发于作者微信群,文末附有模板获取方式),请礼貌地去信询问您的编辑,是否能够加快评审过程。或许您可以推荐更多的评审人员,因为评审人员不足可能会拖慢评审进程。刚才提到过,编辑对审核过程的管控范围很大,他或她可能已经让四五个同事来审核您的论文,但还未收到任何回复。


以我为例,我一般会邀请四位以上评审人员来对通过编辑部筛选的论文进行评审并给出意见(reject, major revisions, minor revisions, accept)。在收到两份评审意见之后,我会参考第三份或第四份,以防头两份评审意见观点相左。这就是评审的流程。


因此,您的论文评审会由编辑部负责处理,您可以礼貌地联系编辑来加快评审过程。


但是,一旦您的论文被期刊接收,那么您无法加快实际的发表过程。这是因为期刊的工作流程和发表时间都是固定的。


在我们期刊,一旦论文被编辑正式接收,则会进入发表阶段。根据期刊风格,文本、图片、表格和其他图表及附录都会经过审查和格式确认。在网络发表之前,作者会收到校对意见,需要对论文进行最后检查。这些步骤都是固定的,无法加快。最终出版的文件识别号(DOI)也会发布,用于所谓的版本记录(论文的最终网络发表版本)。这一版本的论文会在面向全球的期刊主页和其他社交媒体公告上发布。请确保您根据校对意见仔细检查了最终出版版本,因为期刊一般不乐意再做进一步的修改,即使论文要过几个月才会发表在打印版期刊上。


一旦您的论文被接收并完成校对,就能确定发表日期了。这一般也是不能加快的。在我们期刊,从最终接收到网络发表(含DOI)大约需要三周时间。


但是,作为作者,您可以控制论文发表后的媒体关注和社交媒体公告。您可以写一篇新闻稿或者一系列新闻素材,在论文发表的时候同时发布。如果有此需求,也为了最大化您的论文影响力,期刊会很乐意与您配合来决定发表时间,因此DOI的发布日期和网络发表可以延后。例如,如果您的论文对期刊也有重要意义,那么您可以与编辑部或出版公司合作,安排媒体材料和新闻稿的发布时间。


以上是论文评审期您需要记住的事项(这个过程在出版业被称为“投稿-评审-修改-接收-网络发表-印刷版期刊发表”工作流程)。


如需催稿信模板请关注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公众号,并联系微信公众号客服索取~



论文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服务



投稿与审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01402-1179368.html

上一篇:查尔斯沃思广东学术巡礼期间科研问题解答集锦
下一篇:手把手教你写投稿信,另附独家高质量模板
收藏 IP: 103.208.12.*|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