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mma09

博文

从CSA到新型农业和新型教育 精选

已有 4554 次阅读 2012-1-5 07:46 |个人分类:人在途中|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教育, 农业, 生态农业

这个总结来得有点晚。

9月末,意外从许久不联系的学妹那里知道人大将主持召开一个关于生态农业的全国会议,同时在京郊举行农产品展览和交流。一直杂事琐事太多,心里憋得慌。正逢十一大假,在假期的尾巴上(10月6日)去这个CSA(社区支持农业的)集市透透气。

地点,在海淀区的小毛驴市民农园。这是个十分有意思的地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http://www.littledonkeyfarm.com/portal.php。声明我跟它没有任何关系,不打广告。

我的确是放风型的。从八达岭高速辅路的西三旗站出发,一路转了三次车,还顺道到昌平镇上观光一趟,才坐着破旧的小巴士穿乡过野地颠簸到终点站。然后,打了几通电话终于摸清路线,折回来花了二十分钟走到目的地。如果有兴趣,坐地铁到人大或者北宫门,找个阿姨问下,她大概就能告诉你哪趟车可以直接到。

农场正门没有对着大道,不好找。地方不太大,但是里面确实别有天地。

这里是人民大学社区支持农业的研究基地,有班车直接开往人大。农场有自留的地块和养殖园。市民按年缴付一定费用定购应季蔬菜和养殖产品,农场按时配送。多余的地块出租给市民,按年付费。市民定期来管理菜园并采摘蔬菜。作为生态农业,这里要求市民不能使用任何的化学肥料和农药,同时,也尽量不要把外来的垃圾带到农场。农场实行自产自消自修复的原始农耕模式。我自己是农村长大,这些倒见惯不怪了。只是特别感慨不知谁的感慨:偌大的中国,却容不下一张平静的餐桌。劳动使人感到充实和快乐,难得躬耕播种的城市人想体会下劳动和收获,怕不是农场受欢迎的真正原因。转基因、毒牛奶、地沟油,哪样让人安心呢?

先前说了,农场规模很小,而且是“承包制”:农场经营的地块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出租的地块产出如何,就看列位租户了。所以,这其实是一种小规模的模式农业。支持这种模式的,是这次会议的主题“社区支持农业”。

就这个农场而言,我不能理解社区如何支持农业,后来从到场展示农产品的农户那里得到了答案。

起因,是十分意外发现展区有郫县豆瓣(四川郫县特产)。一问,才知主人确实来自四川郫县,紧挨的展区都来自附近的县市。离我家很近,就攀谈起来。一位典型的农民大叔说,他家是种菜的。因为觉得农药化肥不安全,开始进行有机种植。因为没有农药化肥,起初收成很坏,菜长势也不好,卖不出去,前期投入巨大。后来,这位大叔用上了微博,开始在微博上宣传他的“绿色蔬菜”,这才打开僵局。他们与成都的市民商定好,由市民先付费,他们每天将新鲜的蔬菜送到市民家门口。这样,市民省了买菜的麻烦,他们也少了卖菜的烦恼。现在,订购他蔬菜的市民日渐增多,已经供不应求。有一位种植户和周围的十多户邻居一起开展生态种植,经过艰难的起步阶段,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并名声在外。

城乡二元化,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痼疾。融合城市和乡村,CSA是一个不错的接口。绿色有机蔬菜,因为难得,价钱也相应高出许多。这对种植户是一种补偿。同时,消费者也分担了农业种植的风险。种植户或许不全是因为对健康的认识而开展种植,但结果是好的,这就已经足够。

 

展出的农产品来自四面八方。有漓江的竹笋,南宁的红米,黑龙江的玉米汁,甘肃的苹果,福建的茶叶,林林总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陈向阳的科研工作者种植的苹果。他来自甘肃,原是研究有机肥的。后来用他配置的有机肥来种植苹果,并通过微博出售,价格奇高,但一果难求。我靠近了去,那种香气让我相信,比起他的苹果,我以前吃的苹果味同嚼蜡。

 

除了农产品种植户,到场的还有各种NGO组织,这是我十分意外的。全球和平妇女组织的成员来展出了她们种植的有机水果和制作的手工艺品,旨在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珍妮·古道尔发起的“根与芽”组织也设了展区。山东有个用有机水果做果酱的小基地,他们每卖出一瓶果酱,都会为失学儿童捐上1毛钱。集腋成裘。

这些是新型农业经济的现状,也是我个人十分喜欢方式。真正让我把这些联系起来的,是临近结束时遇上的一位研究员,或者教授。

他来自山东青岛,年龄四十开外,衣着朴素,其貌不扬。我们在一位卖红米的农民伯伯摊位前相遇,结果硬是站在那儿谈了一个多小时,然后易地继续。

他希望有机农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生产基地。如果直接和社区结合,甚至把医疗、教育都纳进来,那就是一个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自产自消的半闭合生态系统。这里有三个要点。第一,农业应该根据各地风土发展地方特产;第二,中医的砭、针灸、推拿和中药应该在社区推广;第三,引入新型的教育模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出一方特产。因此,对于研究特产风味独特的原因,并致力于保存特色,个人是十分赞同的。至于教育,这位先生提到从德国发源的“华德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提倡小孩子从小参与生产劳动,不仅学习书本知识,更从实践中获得实际的生存能力。这大概是我们的应试教育最好的补偿方式。成都的华德福学校,是中国最先开展华德福教育的地方。现在,这种教育模式也已经在中国蔓延开来。

这是一幅理想的图景,像是城市规划早期的“理想国”。但是,谁又能说理想不能成为现实呢?麦当劳的奇迹也不过是从一个热血激昂却空无一文的梦想开始的。这个人的梦想是,他要开创一种新的农耕社区,并推广到全国。

说总是比做容易,不过行胜于言。最少,他成功地向我“兜售”了他的信念和理想。这种“奇想”有人敢相信,离成功其实已经不远。就算最终没有达成所愿,也往往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你认为呢?

 

结尾,总是要发点不能免俗的感慨——我自己生养在乡下,在城市生活却也十年有余。城市的繁华,提供了所有的便捷,但少了自由和纯净。生活和理想,本该是最简单的事情,在这里,偏偏绕个十八弯。我是直接的人,少不了在这些“繁文缛节”中吃亏受累。可悲还是个倔性子,撞破南墙也学不了乖。所以还愿意相信这些美好的“不现实”的东西。

 

跑偏了做一点自我解剖。

 

正题是:有没有学农业景观规划的,求高手一枚。青岛农业研究院的王殿纯老师需要相关人员协助进行生态社区试验,具体信息可以向我咨询。另外,请不要介意,劳您大驾,极有可能完全For Free。欢迎有志于此的朋友来函来电。

 

这不是我的主要兴趣点,如有商谈农业发展的,欢迎赐教,不过原谅我招数不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6039-525894.html

上一篇:换个形象
下一篇:《爱和自由》
收藏 IP: 159.226.115.*| 热度|

3 谢鑫 徐光华 何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