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做研究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已有 2530 次阅读 2019-6-19 10:08 |个人分类:科学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不朽”大于“第一”。
* * *
刚才想到一个词 “穿墙原理”。中学的时候到图书馆看书,领悟到一个道理。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有多种解法。但其中有一个解法可以推广到一般情形,而其它解法只限于特定的情形。
.
曾在黑板上讲过一道题:在地上随意撒 2n 个豆子,试画一个圆,使得圆内和圆外的豆子数量相等。
.
这道题的困难在于“随意”二字。一般都会先考虑 n = 1 的情形,即 2 个豆子:

                   *
                                            *

这就简单了:第一步,设两个豆子间的距离为 d,然后以一个豆子为圆心,以 1/3 d 为半径画圆(或者任何小于d的值作为半径)。这是个解对 n=1 管用,但不够一般化。
.
再来看 n = 2 的情形,即 4 个豆子:
                                  * B
                    * C
                         * D
                                           * A
这个也不难,以 A 为参照,测量 AB, AC, AD 的长度。设 AD < AB < AC。以 A 为中心,取半径 r 大于 AD 但小于 AB。这样得到的圆包含 A 和 D,且不包含 B 和 C。这个解对当前情形管用,但换一种情况就会遇到麻烦。比如,四个豆子刚好组成正方形或菱形。再比如,可以出现凹四边形:
                     *
                     *
            *            *
.
对于 n = 3 即 6 个豆子的情形,那就更复杂了。对于每个 n, 讨论各种情形 —— 够你 “忙活”一辈子的(这是真的)。
.
但其实,由于普遍的方法对特例也成立,于是从 n = 1 (两个豆子)的情形里就该能找到。之前的解法是“顺着墙走”:看到有两个点,就取其一作为圆心(只因为圆心也是一个点)。这样的话,必须找另外一条道路,即另外一种解法。这个解法可以穿墙而过。
.
很多搞物理的会因为 “第一” 而沾沾自喜,但很多时候只是个 “ad hoc” 结果。这类结果可能有一定的(职业)意义,也会在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传播、留下痕迹,但最终会被抛弃。
.
在其它地方提及过(论文的)数量、质量、正直、艺术、神性,四个等级。质量强调“非平凡”,“正直” 要求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描述,而 “艺术” 强调无冗余。但正直和艺术之间似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艺术是从正直上取下的“肋骨”。但对于 “神性” 是什么不大肯定。若追求数量,最方便的是在一个水平上铺开来。或者,同时做若干条线,哪个发出来算哪个。若是往纵深方向走,可能是边挖边扔,最终只拿出少许。
.
研究人员常会被某种东西给 “seize” 住。比如,他们会追踪,这会使认知过程受控于视角。现成的例子:在群发邮件的收信人中,收信人A 阅读了一部分邮件,收信人B 阅读了另一部分邮件;有的读的多一点,有的只是偶尔读。这样就出来一个问题:“我”在各收信人的认知中是相似的吗?再比如,人们往往会被更高级、更陌生的、听说过但没接触过的概念给 seize 住。一个事情一定是好的,或者一定是不好的,等等。
.
做研究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774-1185776.html

上一篇:迷失在符号中,不亦乐乎?
下一篇:推导到这里可以高兴一下~
收藏 IP: 223.11.183.*| 热度|

8 郑永军 尤明庆 杨正瓴 张忆文 李晓姣 吴斌 朱晓刚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