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哲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国求 研究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专著十部,国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7.152.75.*   [131]赵国求   2025-5-21 09:23
科学网编辑部:已经看到阅读量的变化。谢谢。
IP: 223.72.40.*   [129]科学网互动   2023-4-27 08:47
赵老师您好!请您将相关博客论文的链接、打开时出问题的页面截图,发邮件至blog@stimes.cn具体说明问题,以便我们向技术人员反映。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IP: 117.152.75.*   [128]赵国求   2023-4-26 10:24
科学网网站:打开科学网看我的博客论文,马上弹出一个陌生版本,全是乱码公式,无法阅读。期待你们修正还原。赵国求。
IP: 175.173.87.*   [127]钱大鹏   2022-5-21 16:08
赵教授,您好!请看一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126-1339554.html,恳请批评。
IP: 117.152.83.*   [126]晏成和   2021-11-14 21:27
赵老师:好久没有见到武大桂老师的信息,桂老师可好?
IP: 218.199.207.*   [125]王一君   2019-12-21 16:31
赵老师,您好!本人是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在读硕士,目前正在进行虚拟学术社区系统有序度方面的研究,故发此问卷,恳请您拨冗填写以下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放心填写。
链接如下:https://www.wjx.cn/hj/bi2jnusxz0e6lq1vdku84g.aspx
如果您对相关研究感兴趣,可以给我留言或者邮箱:1083634082@qq.com
再次感谢您的填写和支持!
IP: 175.165.81.*   [124]钱大鹏   2018-1-26 11:40
请教授审阅这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48126-1096830.html
IP: 59.173.45.*   [123]a1817134831   2017-9-15 16:57
赵老师好,请问有不同看法可以交流吗?
我的回复(2017-9-19 19:28):欢迎讨论。
IP: 106.37.204.*   [122]朱林   2017-8-30 16:47
赵老师您好,我的研究论文终于定稿,望提出宝贵意见。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228-1039597.html
我的回复(2017-8-31 09:35):翻译成英文投稿试试。
我的回复(2017-8-31 09:34):翻译成英文投稿试试。
IP: 36.102.225.*   [121]吕陈君   2017-8-20 19:51
赵老师,我发了一篇《量子力学和概率论》的短文,您方便时请看一下。我觉得现在大家解释得太复杂了。世界的出发点应该是非常简单的。要是您在数学物理上的能力,就可以非常完美地把这个难题给彻底解决了。
IP: 36.102.227.*   [120]吕陈君   2017-6-26 21:08
赵老师,我发了一篇解释量子纠缠的文章。请您抽空看一下。把这个问题逻辑上“无一死角”地完全解释清楚了。
IP: 60.172.71.*   [119]hszhangxiaofeng   2017-6-6 20:12
可以与您交流一次吗?
IP: 1.180.212.*   [118]吕陈君   2017-4-2 19:08
双缝实验是费曼称为量子力学的心脏。如果说光子是粒子,它怎么可能同时通过两条缝:要是是波,那当我们去观测时,譬如突然关闭一条缝时,波函数为什么会突然塌陷?总之都不好说。
我的回复(2017-4-3 17:21):《双维时空量子力学基础——量子概率的时空起源》(湖北科技出版社,2016.),对双缝实验我认为有非常好理解的解释,有兴趣不妨看看。电话找出版社严冰即可。
IP: 1.180.212.*   [117]吕陈君   2017-4-2 19:07
我想继续咨询杨老师两个问题。
1,在双缝实验中,光的波长、缝宽和双缝间距各是多少?
2,缝宽这个因素看来很关键。根据你多年实验的经验,发生衍射的原因究竟是光子跟缝发生作用、还是光子跟光子发生作用、还是光子在缝隙这个条件下发生相互作用?
IP: 1.180.212.*   [116]吕陈君   2017-4-2 19:05
赵老师,最近在图书馆借了您的双4维时空的书。书中“物质波波长与缝宽差不多时呈现微观客体的波动性”这个结论似乎不成立。因为我仔细问了杨老师,他明确告知,0.7微米的红色激光束,当缝宽为60微米时,就会出现;缝宽120微米时,干涉效果最明显;缝宽500微米时,干涉纹条又消失了。所以,您书上的这个论述是不对的。不知您是哪里得到这个结论的?
我的回复(2017-6-6 17:34):书中“物质波波长与缝宽差不多时呈现微观客体的波动性”,是物理教材上十分明确的结论。我们读书做实验时也验证过。这里说的是“波长与缝宽差不多”,应该有一定的宽松尺度。
IP: 1.180.212.*   [115]吕陈君   2017-3-1 12:15
张老师,我仔细读了你的实验论文。0.65um的红色激光,当缝宽为3-4um时,就能观察到衍射,当缝宽为120um时,衍射效果最明显,那么缝宽肯定还有一个上限,超过这个上限时,衍射也会消失。这就意味着,当缝宽固定时,入射光的波长只有在一个范围内,才能发生衍射现象。您做做这个实验,其结果一定是非常有价值的。
赵老师,您觉得呢?
我的回复(2017-3-1 13:07):这也是“差不多”的意义。
我的回复(2017-3-1 13:05):在这个范围内微观客体不能作为点粒子处理,只能用场物质球模型。
IP: 121.69.255.*   [114]吕陈君   2017-2-27 07:18
我的猜测是,当波长和缝宽接近时,衍射效果最显著。但也存在一个数量级差。
我正在写一篇论文,对贝尔实验、单双缝实验和波粒二象性给出真实物理解释。对贝尔实验,解释几乎完美,就是单双缝实验,还是一些疑问,希望向两位请教。
IP: 123.233.252.*   [113]diancizhiliang   2016-11-14 10:5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92843-1013615.html 请评价
IP: 192.95.177.*   [112]魏焱明   2016-9-28 10:14
请赵老师砥砺我的新作:
我發動了科學史上的秋收起義--碩果累累的金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39914-1005320.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6-15 2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