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量子拾遗(2)
热度 4 赵国求 2012-12-12 09:56
2 、实验中观察到微观客体波动性的环境条件及点模型假设 1 )、物质波波长与缝宽差不多时呈现微观客体的波性。 以小孔成像与圆孔衍射为例: 小孔成像:一般针孔孔径 a ≈ 10 -2 cm ,比可见光波长 λ ≈ 10 -4 cm 大很多,光被看作点粒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75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4
量子拾遗(1)
热度 4 赵国求 2012-11-13 11:50
量子拾遗( 1 ) 1、 电子如何通过双缝的几种说法 1 )、电子只能从两缝之一通过。这是牢固的经典观念使然。 2 )、电子的波性是系综行为,单粒子没有波性。这是在经典观念上另辟理解溪径。 3 )、缝前电子消失,缝后屏上某处电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762 次阅读|37 个评论 热度 4
基本哲学观点盘点
热度 3 赵国求 2012-9-17 09:47
基本哲学观点盘点 —— 相互作用实在论中赵国求的基本(自然)哲学观点 摘自:赵国求,从相互作用实在到量子力学曲率解释,武汉出版社, 2008. 1 、世界是物质的,有物质就有相互作用,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862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光电效应的粒子与波动判据研究----(续)(5)
热度 1 赵国求 2012-7-6 09:15
4 、高能光子与静电子碰撞作用分析 设一个光子 ( 如 x 光 ) 与一个静止电子 e 相碰撞。而 x 光波长 λ 光 =10 - 10 m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531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
光电效应的粒子与波动判据研究(4)
热度 1 赵国求 2012-6-21 07:53
3. 光与金属中 费米能级电子的作用 光电效应主要是光与费米能级电子(即导电电子)的作用。本节分析不同能量的光子与费米能级电子的作用,以进一步验证 曲率波理论的 粒子与波动判据 。实验表明:光与金属中的费米能级电子相互作用时,随光的能量从小到大变化,先是电子吸收光的能量转化成热量等过程,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4509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光电效应的粒子与波动判据研究(3)
热度 1 赵国求 2012-6-8 10:48
2. 金属光电效应 的波长比 λ 电 /λ 光 金属发生光电效应过程时,金属中电子的最高能量是 费米能量 E F ,非相对论条件下计算的电子德布罗意波长 λ 电 =h/(2mE f ) 1/2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72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光电效应的粒子与波动判据研究(2)
热度 1 赵国求 2012-5-31 08:42
1. 光电离氢原子时的波长比 λ 电 /λ 光 当氢原子的电子处于能级 E n 时,电子的动能也为 E n , 非相对论条件下计算的电 子德布罗意波长 λ 电 =h/(2mE n ) 1/2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759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光电效应的粒子与波动判据研究(1)
热度 2 赵国求 2012-5-18 10:50
光电效应的粒子与波动判据研究 张涛 1 赵国求 1,2 1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 100875 2) 华中科技大学 — WISCO 联合实验室 武汉 , 4300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983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量子新论一书的后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6)
热度 1 赵国求 2012-4-30 15:36
(续上博文)“这次为什么我有兴趣又来武汉呢?我觉得武汉地区有它的特点,或者说,武钢有它的特点。我走的地方也不算少,武钢这种支持模式嘛,我挺有兴趣的,觉得应该推进推进。去年我就说过印度有个塔塔集团,美国有个贝尔实验室。开始时它们并不是专门研究基础理论的学术机构,与政府也无关,只是企业行为,但对基础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4113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量子新论一书的后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5)
热度 2 赵国求 2012-4-18 11:07
“但外国人的数学很漂亮,而物理概念、物理推论跳跃太大,不够具体,而且没有曲率概念。若把你们的曲率概念引进去,就会有更多的数学资源可用。通过曲率概念,把决定论性的本体世界与统计性的现象世界联接起来,与你们的工作联系上,就有很多文章可做,就可以做得很大。” “有了你们的曲率概念,数学资源也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592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