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张树鹏研究组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peng2009

博文

[转载]首届江苏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化工学院张树鹏副教授

已有 2395 次阅读 2021-4-17 16:52 |个人分类:学术交流|系统分类:教学心得|文章来源:转载

张树鹏,副教授,四川大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南京大学国内访问学者。南京理工大学卓越计划“紫金之星”,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得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决赛理科组二等奖,首届江苏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江苏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理科组一等奖,江苏省微课比赛一等奖,主持教学改革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3篇,其中一篇教改论文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获得南京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围绕国家环境重大需求,主要从事基于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功能化设计实现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CDI电吸附脱盐及高级氧化有机物降解研究工作。近五年,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有8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共发表SCI学术论文28篇,其中一区TOP论文15篇,二区论文8篇,影响因子大于6的17篇;指导4名硕博研究生获得国家级奖学金等。2017年被评为南京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18年被评为中共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钟山先锋党员,2020年被评为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师。

image.png

一、“导、网、用”有机融合,四大策略攻克教学痛点

教学创新大赛是为落实以本为本,推动课程建设和课堂革命,推进智慧教育,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而开展的重大赛事。张树鹏虽然参加过国家级青教赛,但是他在收到教学创新大赛参赛通知后,仍然认真备赛,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他知道这是一场难度更大的竞赛,需要站在学科布局促进同学进步的高度,以学生为中心,有效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痛点”。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更需要迎接新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十分便捷,如何让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从玩具转变为学习工具?科技引领未来,新时代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何让同学们从获得知识向获得能力转变?国际形势、意识形态风云变幻,如何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培养同学们的正确情感价值?科学解决这些疑问,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让“知识”转化为“能力”,让“价值”成为强大动力的教学目标。

有机化学》为5学分基础必修课程,拥有20章,125小节,知识点N个(N>180)的庞大知识体系。同学们常感到多、杂、难、旧的印象,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再加上,师生互动严重不足,无法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和创造性,理论实践脱节,谈何能力?何谈价值?针对教学痛点,张树鹏提出四大教学策略:(1)知识点逻辑网络化。教师引导,重构知识体系,构筑知识点网络拓扑结构,实现知识点科学耦合,培养同学们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2)双链互动浸润思政。巧妙利用移动终端,实现线上、线下双链互动,浸润融入思政,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教师授课体现“详略得当”、“化繁为简”、“表面-本质”及“矛盾统一”哲学思想,培养同学们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及科学思维;3)内生动力激活智慧。教师以生活、科研实例为介导,让同学们感悟科技强国、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践,将知识用起来,激活同学们科创智慧;“名师面对面”、班导师活动夯实同学们的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4)过程性评价增活力。综合运用励志签到、问题抢答、作业评判、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实现过程性评价,让授课现场、讨论热烈,使思辨及表达变成一种习惯。学生不仅仅为了分数、更为了证明自己,培养同学们的全局意识,团队意识。

因此,同学们都认为“大鹏哥”的课程是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启发性”为一体的优秀课程。


 image.png

二、“学、思、能”耦合浸润,金牌导师助力捧回大奖

利用四大教学策略,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融合统一,实现“知识网络-课程思政”融合统一,实现“科研实践-化学理论”融合统一;即“导-学”,“网-思”,“用-能”融合统一。在备赛阶段,张树鹏老师将自己重新做回学生,时刻思考,如何在金牌导师的指导下,融合提升“学、思、能”教学能力?

这次教学创新跨年大赛历时近5个月,比赛成绩分为三个部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50%)、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15%)及教学创新设计汇报(35%)。全过程中,参赛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全面说明整门课程的设计思路,突出教学改革与创新,展示相关过程性支撑材料。由于是首届竞赛,没有经验可循。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立即召开专家研讨会,解读文件精神,同时积极开展校级动员,筹备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学校组织了两轮汇报评审。钟秦、吴晓蓓、袁军堂、黄锦安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提出了非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每个过程都能体会到能力提升的快乐,同时更能感受到竞赛赛制的残酷,我校52位参赛选手(团队)仅有6位进入省赛半决赛,最后仅有3位进入决赛。如何讲好思政、融入工程伦理?这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吴晓蓓教授的高标准要求;如何使创新设计汇报内容清新、条理清楚?这是黄锦安教授、李强处长、黄爱华副处长的高标准要求;如何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己教学思想跨越进步,高度凝练,让教学设计创新故事让人有所感悟、耳目一新?这是国家级教学名师钟秦教授一直对张树鹏的严苛要求。

张树鹏说,他在备赛的过程中,也是自己作为学生,不断享受成长的过程。虽然证书给了他,但是荣誉属于南京理工大学这个温暖团结的集体,属于每一位幕后为竞赛付出辛苦汗水和智慧的各位领导和金牌导师们。直到现在,他仍然记得钟教授晚上11点为他修改PPT、讲解授课思路的场景;仍然记得吴晓蓓教授细致剖析知识点建构过程;仍然记得袁军堂教授讲述案例分析……这些都将是他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马克思说,只有创造性的工作,才会有尊严!有些人认为,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毫无创造性可言。这是错误的,教师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式构想!师生一起创造每一节课,每一天的校园生活!教师用一种创造的智慧去激发学生心中的精神潜力,点燃学生心中对未知的火焰。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你我同行,共同努力!

还记得张树鹏2014年在南京理工大学“立德树人 铸魂圆梦”教职工演讲比赛获得特等奖时说过的一句话,做老师容易,做好老师不易,且行且珍惜。

image.png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网站进行宣传报道。

原文链接: http://sce.njust.edu.cn/ed/a0/c1559a257440/page.ht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1896-1282482.html

上一篇:祝贺张树鹏老师获得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下一篇:祝贺本科生林佳阳等同学成果在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发表
收藏 IP: 114.222.98.*| 热度|

1 吴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