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guangji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guangjia

博文

学生博士论文致谢,让我感动

已有 11115 次阅读 2014-5-13 15:1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未经我学生允许,我把他博士论文致谢,搬到了这里。这是我读过的很感动的致谢。正是这些可爱的学生们,让我愿意化作春蚕,也正是这些优秀的学生,不断激励鼓舞我,向善向美,努力去做好本职工作。今年,极其有幸,被我们学院学生推选为医学部的良师益友,这对我来说,是最高的荣誉了。这样的荣誉,鞭策我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个人修养,向前看,任重道远,我愿珍惜走出的每一步。

博士论文致谢。作者 李阳

感谢我的导师贾光老师三年来亦师、亦母般的耐心指导、倾听和鼓励。三年前我从毒理学专业转入现在的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专业,试图结合毒理学专业知识,探索现在的人群研究方向。在课题投入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思维的困难,贾老师给予了极为耐心的指导和鼓励。亦感恩于贾老师在做人和行事方面的教育培养,您的以礼待人、举止修为、追求涵养等许多优点将我受益终身。忘不了与老师共同奋斗在基金标书的战场上,忘不了与老师在办公室里探讨科研与人生感悟,更忘不了我的字里行间受您的细腻的行文习惯影响。

感谢父母巨大的无私支持。你们不计辛苦与回报,支持我的学业,让我完成了完整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成为一名有用的研究人员。感谢爱人陈曦的默默付出,三年里由恋人成为爱人,承担了许多家庭责任,使我潜心于博士的培养过程和兴趣的钻研。

感谢同门们三年来的共处。团体合作中的配合与摩擦,每一点一滴都丰富了我的经历,促进了我自我完善。感谢小师弟小师妹们给我的研究生活中带来的趣味,让我这个八零后还能体验九零后的玩法。

最为感谢北医平台的资源。三年来充分享受了医学部和北大本部各种充满人文思索或前沿探讨的讲座;也受教于不同专业里的前辈们:同系的郭新彪老师、流行病的陈大方老师、毒理的郝卫东老师、数学的安金兵老师、生物信息学的崔庆华老师,还有每一次讲座的演讲者、选修课的讲课老师。你们专业以经验对我每一点困惑的解答,都促进了我知识的积累和新的思索。纵使重新选择,我也必然来这个优秀的平台。

受于汝,恩于汝,人生几何,深感激于汝。

学于斯,长于斯,来日方长,当立业于斯。


博士论文后记

三年博士生涯将近结束。还记得学业开始时的座右铭:“到这儿来是为了建立一生的科学基础。做博士是一生的最自由的研究经历,不需要为生计和经费发愁。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系统地训练自己。做好每一个实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思想和材料基础”。回忆这三年的研究经历,很充实。

三年前,带着运用毒理学原理研究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实际问题的理想,开展了自己的博士课题。“毒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的感受是,毒理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同其它医学学科一样:研究中的严谨性和紧跟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步伐,随时结合新的理论解释毒效应的机制。其艺术性表现在逻辑上的美感和对决策的指导意义。从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到细胞内引发的各种靶向机制通路,到机体响应,再到毒物的排出,这些线性的东西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网状画面,逻辑的美感即在其中;即便有些逻辑是教条的,也让人忍不住去遵守。此外每一个科学的研究结果总能被决策者所参考,由其在风险-效益间做出艺术性的决策。这在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问题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年里,为了结合毒理学原理和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实际问题,系统钻研了统计学模型和生物信息学,试图从宏观的流行病调查和微观的分子机制研究两个方面去连接原理和实践,而今初步有所感悟。三年里,在各处听讲座、泡图书馆、为一个知识点而熬夜,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总让人回味。而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里那么多实际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看到这些劳环人的责任,再多的付出也必会有结果。

三年里的若干经历,使我对整个人生规划、事业和生活的协调有了更深一步的感悟。勤劳的爱人、可爱的儿子、支持的父母,是事业的基石,循循善诱的师长、阅历丰富的前辈们,是事业的引导人,而自我定力、平和放松的心态是事业的长久之道。

三年一挥间,转瞬而过。留给我的,更多的是困惑和挫折,而不是成就。对于我最为珍贵的,正是这些困惑和挫折。每一次解决它们,不总是圆满的,但这些问题的思索将成为我日后科研的素材和人生的经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1118-794043.html

上一篇:the birds sing songs
下一篇:可爱的宝宝
收藏 IP: 218.249.94.*| 热度|

3 林中祥 牛丕业 李宏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2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