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cl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clk

博文

从心身医学角度谈如何成为“名医”

已有 4646 次阅读 2017-5-10 11: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心身医学角度谈如何成为名医

2017/5/10

名医,用通俗化语言表述,就是医术到了比较高的层次,诊疗水平高、名声大,额头上有了个标签,即某学科专业、某领域方向、某疾病类型的专家,换句话也可以说,说到某人,就能想到是某领域专家,说到某领域,就能想到某人。

一般而言,如要成名成家,除了慢慢熬年龄、积累经验教训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包括学术研究水平(含学历学位)、主攻方向明确(综合考虑发病率、个人兴趣、业界从业人员和竞争性、医院单位平台等)、交流宣传到位(论文发表、学术交流、个人宣传等)等。

今天从心身医学角度谈成为“名医”的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性途径。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诱发或加剧的躯体疾病。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一是患者自诉症状非常明确,但经过正规医院的系统检查没有发现特殊病因,二是即使查到一些异常结果,要么检查结果与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对应、不足以解释主诉的症状,要么检查结果是主诉症状外的其他发现、不是身体病痛的真正原因。对此,被称之为医学无法解释的症状 (Medically UnexplainedSymptoms, MUS)、功能性躯体症状(Functional Somatic Symptoms,FSS)等,这在各大医院专科专家门诊中比例非常高,据统计不低于30%。原因也非常简单,如是非常明确的躯体疾病,基层医院(如区县级)就解决了,但如是心身疾病,由于此类患者的诊治模式往往是“症状、检查、无病归因”或者“症状、检查、疾病诊断(以某个器官或专科症状为主的诊断)、传统干预(往往以对症为主)”,自然难以疗愈。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非常痛苦,医生也很无奈。患者会换医生、换科室、换医院,最终会集中到三级医院并逐级到外地的省市、北京上海等大医院就诊,这就是造成大医院心身疾病高发原因。

这类属于心身类的疑难杂症患者,需要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思考。心身疾病的诊治需采取症状的整体归因、多模式的整合治疗(心身同治)原则。心身疾病的治疗要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和主要矛盾确定治疗的主次,兼顾到病人的躯体和心理两方面。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躯体治疗,以解除症状、促进康复。另一方面,如果需要持久的疗效,减少复发,则需要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和治疗。对于急性发病而症状严重者,应以对症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心理治疗。

采用症状、检查、症状整体归因、多模式整合治疗的方式,往往效果会比较好,医生的医疗水平的名声也会口口相传,较快地成为患者心目中的“名医”。

由此,抽出时间,适当地了解心理学和心身医学知识,会很有益处。在学习、熟悉心身医学前,下面小帖士又有助鉴别、了解心身疾病,即有以下现象时要考虑到心身疾病的可能,患者有两处以上的不舒服,不同医生对病情的诊断或解释不一样,有失眠包括入睡难、早醒以及对睡眠时间的过度重视,慢性长期的疲劳感;或者,当患者长期胃肠道不适,或胸闷、心慌,甚至是有找不到原因可以解释的心脏早搏,再加上有失眠和长期不明原因的疲劳,就要注意到心身疾病的可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0697-1054095.html

上一篇:如何看待“海龟”
下一篇:冥想的前世今生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2 彭雷 孙学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