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jiangtao

博文

转:09年收获机市场状况及后市预测

已有 4343 次阅读 2009-12-13 20:51 |个人分类:农业机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农业机械, 收获机

09年收获机市场状况及后市预测
http://cms.xxty.cn/article/show.php?itemid=87551
2009-11-26 09:05:32 作者:匿名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20
简介:   今年来,我国收获机械市场在各种利好因素,尤其是农机补贴的强力推动下,发展势头强劲。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截至8月末,国内累计生产各种型号收获机械42万余台,同比增长48.34%,比建国60年来产销最高年份 ...

  今年来,我国收获机械市场在各种利好因素,尤其是农机补贴的强力推动下,发展势头强劲。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截至8月末,国内累计生产各种型号收获机械42万余台,同比增长48.34%,比建国60年来产销最高年份的2006年全年产量还多8万台,创我国收获机械年度产销历史之最。根据往年我国收获机械后四个月市场需求表现,借助正在实施的30亿元农机补贴,后四个月我国收获机械市场同比还将稳步小幅增长,全年产销总量有望突破50万台大关。

  联合收割机增势迅猛

  从月度走势分析,今年前8个月收获机械市场呈现出两个鲜明的个性特点:首先,月度同比稳步强劲攀升,月度环比起伏较大。一方面,月度同比以两位数的增幅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月度环比增幅跌宕起伏,增长最高的3月份,增幅高达78.4%,与最低-21.7%的1月份增幅相差100个百分点以上。其次,销售旺季前移,往年我国收获机械旺季发生在5月份,今年3月份就进入销售高峰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补贴的强力拉动。2月份在补贴区域较早的两湖区域已经开始启动,但全国市场处于观望状态,3月份全国补贴市场陆续启动,四五月份进入补贴高峰;二是季节因素。我们收获机械传统销售旺季在6月份,今年6月,虽然100亿元农补渐次完成,拉动力大大削弱,市场刚性需求成为该月度的重要支撑力量。

  伴随着量的突破,我国收获机械市场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联合收割机在收获机械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加大。今年前8个月,联合收获机械占收获机械总量的比重为19.78%。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今年1-8月份,我国主要制造企业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联合收获机械8.31万台,同比增长32.44%。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市场总量创历史新高,谷物、玉米收获机械得益于补贴的拉动,成为市场热销产品。截至9月底,我国累计补贴谷物、玉米联合收割机8.45万台,其中谷物联合收割机5.63万台,玉米收获机2.82万台,分别相当于去年全年销量的2.2倍和1.89倍。

  其二,市场启动迅猛,销售高峰期集中,以致生产企业开足马力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130亿元农机补贴成为农机行业的“大餐”,使今年的市场销售深深地打上补贴的烙印,由于各个地区补贴时间集中,致使市场需求打破常规,旺季由传统的四五月前移至三月份。

  其三,高配置联合收割机在今年联合收割机市场上受到欢迎,销售比重明显上升。随着用户购买力的提高,豪华舒适、高端配置产品的销售比例明显增加,同时配套动力升级明显,其中90及以上马力段产品的销售比例上升到了70%以上。

  其四,大喂入量需求倾向十分强烈,销售比重显著提高。随着需求升级,功率上延越来越强烈,产品向大功率、高效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高性能、大喂入量机型增速加快,作为大喂入量机型的主导产品约翰迪尔佳联一直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多重因素拉升市场销量

  今年市场收获机械的飙升来自多重动力,其中130亿元农机补贴成为市场飙升的主因,其它利好因素也为市场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是刚性需求。在中央、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小麦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收获机械市场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但水稻、玉米机收水平依然偏低,2008年底,两大作物的机收水平分别为51.56%、10.61%。油菜、马铃薯、花生、棉花机收水平更低,由此决定了我国收获机械市场刚性需求依然强劲。

  二是用户利好预期。2008年收割机用户收益较好,为今年联合收割机市场提供了利好预期支持。市场调查显示,去年,收获机械大户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好,有效地刺激了潜在需求。

  三是机型梯度更新,更新换代用户增多。自走机用户群体中有一部分农机专业户,这部分老用户使用一季、两季就会将机器卖掉更换新机,促进了自走机市场的“更新换代”,拉动了上半年自走机销量的提升。另外,我国在2002年、2003年年度产销量分别为23.12万台和20.59万台,其中联合收割机分别为4.53万台、4.06万台。按收获机械更新周期为7-8年算,庞大的更新需求对市场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

  四是企业促销。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措施。如一些企业在终端市场推行“买一送一”活动,即买一台收割机送一辆自行车;还有一些企业为刺激经销商的销售积极性,加大返利力度,同时推行“让利”促销等等,这些活动拉动了收获机械市场的快速发展。

  五是新市场的拉动。过去由于受购买力影响,某些省区农机需求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今年这些区域借130亿元农机补贴之力,需求能量得到极大释放,从而拉动了整体市场销量的飙升,市场销售比重明显提高。譬如今年1-9月份,广西、湖南、江西谷物收获机械比重分别占到全国补贴总量的18.82%、14.61%和13.71%,为今年的收获机械市场注入强大的动力。

  六是“热钱”涌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农民工返乡,自去年下半年始,有近2000万农民工返乡。各地出台很多支持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树立了农民创业“三农”的信心,一些在城里赚了钱的农民工回家后转向农机投资,致使农机市场“热钱”涌入。一项市场调查显示,某些地区返乡农民工购机比例占到了总销量的40%,返乡农民工成为农机市场的一支主力军。

  七是两用机补贴拉升市场销量。其中玉米、小麦两用机补贴量大幅增加,致使今年的收获机械市场出现两个显著特点:一则拉升了市场需求,二则各地区用户集中提机。

  区域需求不平衡 部分区域后来居上

  从我国收获机械发展特点分析,不同地区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存在着明显差异,总体格局上呈现两个显著特征:其一,北高南低,北方收获机械保有量和机械化收获面积远高于南方;其二,东快西慢,东部是近年来收获机械化发展较快的区域。东部12个省(区、市)联合收割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5.02%,高于全国2.53个百分点。

  第一,从1-9月份各个省、区市农机补贴分析,我国谷物收获机械需求区域高度集中于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两大区域占据前9个月谷物收获机械总量的67.86%;安徽、湖南和湖北等省份成为今年前9个月谷物收割机增幅最大的省份。

  第二,玉米联合收割机主要集中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区域,两大区域前9个月的销量占总量的89.25%,山东、河南、河北等省是玉米收获机械主要需求区域。从需求品种分析,玉米联合收割机市场几乎全部为补贴市场,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中原地区受两用机和背负机补贴影响需求较少;玉米割台和两用一体机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山东、河南、河北以及东北域依然是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市场的主流市场,但今年的市场需求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配套动力向70马力以上延伸。

  第三,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域,也决定了苏皖、湘、鄂、赣是水稻收获机械的重点需求区域。市场调查显示,全喂入水稻收割机销售区域仍然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这些地区补贴资金相对较多,保持较好的销量。南方地区半喂入市场在补贴的拉动下,同比呈现大幅增长,前9个月,全国半喂入水稻收割机销量达到1.1万余台,远远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第四,油菜、大豆收获机械在苏皖、鄂、湘以及东三省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

  四季度或将小幅增长

  第四季度,我国收获机械市场许多利好因素依然存在。其一,今年第二批30亿元农机补贴的实施,进一步点燃第四季度市场。其二,农机生产企业有在年底促销的习惯,一些生产企业为完成年度任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往往通过让利进行终端铺货,以强化市场竞争,从而拉动市场销售。其三,按照我国农机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一些区域的农户为迎接传统节日,有在春节购买农机过春节的习惯,农机生产企业为即将到来的春节进行备货。其四,从需求品种分析,玉米收获机械市场作为农机补贴的重点机型,将成为热销产品。农机需求大省补贴重点,诸如山东、河南、河北等,随着30亿元农机补贴的实施,将强力拉升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械市场需求。

  在收获机械市场进入收官阶段,生产企业要掌控市场还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控制库存,既要考虑到明年市场的集中供应,又要考虑库存对企业的风险;二是注意处理好市场促销与利润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注意品牌打造,今年收获机械市场的竞争焦点集中体现在品牌竞争方面,打造强势品牌是收获机械生产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

http://cms.xxty.cn/article/show.php?itemid=87551

 

————————————————————————————————
注:
本文仅供参考;
本文为转帖,并已标明文章出处,如出现与本文相关的纠纷请与原作者联系,博主不承担责任;
如需转贴标明本文及原文出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9680-278355.html

上一篇:陈骏:每年投入70亿提高在校博士生待遇 留住人才
下一篇:转:2010年我国农机化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