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2009

博文

前方五十米是悬崖

已有 4162 次阅读 2010-2-5 22:14 |个人分类:逝者如斯|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工业文明, 垃圾, 悬崖, 有限地球

前方五十米是悬崖
                          ——我们需要一个战略性的转变
 
 
 
田松
 
 
 
2009年,垃圾问题在各大报刊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版面。垃圾围城、垃圾处理场超负荷运转、垃圾填埋场提前退役、垃圾填埋场的空气和地下水污染、垃圾焚烧场厂址纠纷,各种与垃圾相关的事件在全国范围内此起彼伏。我无可奈何地看到,我的黑色预言正在成为现实。
 
 
 
1990年代中期,我开始从热力学定律的角度,关注人类文明与整个地球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联,进而开始关注垃圾问题。我曾断言:“垃圾问题,将会超出能源问题,成为未来世界最主要的问题。”(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23日)有人觉得我哗众取宠,耸人听闻;有人觉得我夸张其辞,根据不足;也有人觉得我偏激、悲观,……不过我想,大多数人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即使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那也是在无比遥远的未来。
 
在我们默认的(缺省配置的)观念里,一旦我们的社会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本能地要寻求科学的帮助,希望科学能够发明出某种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关于垃圾问题,人们也怀有同样乐观的预期,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仿佛现在作为问题的垃圾,都会被某种未来的技术变废为宝。然而,这只是一个幻觉。
 
对于这个幻觉,我从两个角度予以说明。
 
一个是基于历史的,相对而言,这个方式更容易理解。毫无疑问,今天的技术水平比二十年前要高得多,但是,我们的垃圾问题并没有比二十年前轻,而是更严重。同理,二十年后的技术水平也会比现在也高得多,为什么我们可以相信,那时的垃圾问题会更轻,而不是更严重呢?
 
实际上,现在的垃圾问题恰恰是现代技术导致的。现代垃圾和传统垃圾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在量上,我们垃圾产出是传统社会无法想象的;在质上,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都是大自然已经有的,有可能回到自然,重新长出花花草草来,而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大多是人造的,难以回到自然(科学一点儿的术语叫做不可降解)。从局部上,我不否认某些特殊的技术能够大大缓解某种特别的垃圾,但是,我同样怀疑,这种特殊的技术可能造成新的特别的垃圾,同时,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必将在整体上使垃圾问题更加严重。
 
科学家常常声称,他们将会发明某种新的技术,来解决当下所面临的某个问题,然而,诡异的是,当下的这个问题,恰恰是他们以前发明的为了解决另一个问题所导致的。垃圾问题也是这样。
 
另一个回应是基于物理的,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物质和能量不能凭空创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也就是说,我们所喜欢的资源不能平白无故地从天上掉下来,只能从大自然已有的资源中转化过来——我们以往关注的是这一点,现在仍然关注这一条。很多人都有一种能源崇拜症,似乎有了足够的资源,就什么都有了。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另一点——我们所讨厌的垃圾,也不能平白无故地消失。
 
所谓垃圾处理,并不能消灭垃圾,只能试图使垃圾这种物质,转化成别的物质形态。而最大的可能是,转化成另外一种形态的垃圾。在现实中,人们常常采用鸵鸟政策,让它尽可能地消失在人的视野之外。看不到,就假装没有。
 
目前我们使用的垃圾处理方式,就固态垃圾而言,无非是分类、回收、焚烧、填埋。回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垃圾总量,但是不能彻底消灭垃圾。而且,回收再利用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任何再生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水、需要电,也必然产生新的垃圾。
 
在回收之余,还可以再焚烧一部分,把一部分固态垃圾转化成气态垃圾。然后,就只剩下一条出路:填埋。最理想的填埋方式是把垃圾塞到一个个铜墙铁壁的垃圾棺材里。但是,国土的面积是有限的,一个地方埋了一个垃圾棺材,就不能再埋第二个。所以,我们当下舒适便利的现代化生活,是以不断被填满的国土面积为代价的。即使这些垃圾棺材不会泄露,不会爆炸,整个地球也有被填满的那一天。
 
地球有限,不但能源和资源有限,容纳垃圾的能力也有限。
 
在有限的地球上生活,无限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目前这种生活的持续也是不可能的。
 
 
 
垃圾问题是工业文明自身的问题。只要我们延续工业文明的道路,垃圾问题就必然存在,并且会越来越严重。
 
刚刚看电视,正在播放一个新款手机的广告,一男一女声嘶力竭地表彰这款手机的各种好处,像电脑,像音响,可以干这个,可以干那个,总之是诱惑你,刺激你,再买一台手机。消费,生产,生产,消费,这是现代人的生活,也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然而,对于我们的一切工业产品,一旦我们追问一个高更式的问题:它们是什么,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就会发现,这个经济链条,也是一个物质和能量的转化链条。一切工业产品归根结底都必然来自:矿藏、森林和天然水体,而它们的去处,则必然是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废水、气态垃圾——废气,以及一切能量的最终归宿——耗散热)。所谓经济发展,就是加速这个链条的转动。工业文明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把矿藏、森林和天然水体变成垃圾,文明越发达,机器的效率越高,转化垃圾的速度越快。
 
在工业文明体制下,国家鼓励这样的经济行为,也呼吁国民加入这个转化链条中去,此所谓拉动内需。经济发展成了社会的最主要目标,一旦经济衰退、萎靡,甚至只是增长率不够高,整个社会就人心惶惶,如丧考妣,仿佛世界末日就要到来,忙不迭地就要刺激经济,提高增长率,却没有想到,经济列车重新加速,冲向的却是悬崖。
 
 
 
我们能够停下来吗?我们愿意停下来吗?
 
在我看来,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就坡下驴,放弃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取向。但是,我们却采取了相反的策略,把几千个亿填到了工业文明的锅炉里。
 
现在,垃圾问题的全面爆发再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反思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实现文明走向的战略性转变。
 
当然,急刹车是不可能的,也是容易翻车的。
 
但是,我们需要刹车了。
 
 
 
每当我散布这些悲观的言论时,总会有人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然而,你不能因为我们不能给出解决的方案,或者解决的方案不可行,而否定我的问题。我只是一个学者,我只是告诉人们这样一个坏消息,前方是悬崖。但是往哪儿走,怎么走,需要大家共同去思考。
 
在我看来,整个社会结构都需要做根本性的调整,首先需要在意识形态层面有所改变,放弃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宏观政策,放弃以GDP为主要乃至唯一指标的考核方案,采用包括生态环境和个人幸福程度在内的综合指数。具体到垃圾问题,要从国家制度层面把垃圾问题提高到战略问题的高度、提高到与能源问题相提并论的高度予以重视。简单地考虑,假如填埋垃圾的总量减少一倍,就相当于国土面积大了一倍。其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在高新科技领域,要把诸如废旧电池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与垃圾问题相关的技术开发提高到比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更重要的程度;在当下的国家投入的每一个高科技领域,比如转基因、纳米、干细胞等领域,都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垃圾处理技术之中。对于每一项即将投入市场的新技术,要求在投放之前,提供解决该产品退役之后的垃圾问题的技术和方案(比如,新上市的手机,厂家必须提供该手机将来退役之后的电池处理以及其它零部件处理的方案);或者课以专门的垃圾处理税,专门投入到垃圾处理技术的研发领域。在当下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制定城市规划法案,全面推广并实施垃圾分类,提高回收比例,提高焚烧的清洁度,减缓垃圾填埋的总量。
 
在人类未来的生活中,垃圾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要伴随我们。一方面,过去埋下的垃圾并未解决掉,不能因为它们暂时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就对它们掉以轻心,它们依然是人类生活的巨大隐患,早晚需要我们回过头来面对。而当它们迫使我们面对它们时,我们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另一方面,即使我们能够停下来,为了延续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每日每时还要产生数量巨大的垃圾,更何况,我们暂时还停不下来,还有虎视眈眈的新技术所将要产生的垃圾需要我们面对。
 
 
 
是焚烧还是填埋,垃圾场是建在近郊还是建在远郊,还只是个开头,一个预演,一个警示。我们还会遇到一波又一波、规模更大问题更严重的垃圾危机。
 
 
 
 
 
 
2010年1月14日
 
北京 向阳小院
 
 
 
(发表于《理财一周》之《上海杂志》2010年1月18日,C03版,发表时去掉了副标题。另外,关于垃圾焚烧,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这只是把固态垃圾转化成气态垃圾。至于清洁焚烧,我想是不可能的。不过,从现实的层面讲,由于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垃圾总量,且能发电,而受害者并不一定在本地,阻力也小,所以更容易且必然为地方政府所采用。文章写得匆忙,字数已经超了,未能对此充分论述。特此说明,我不是主烧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9667-292958.html

上一篇:海市飘渺的第三条道路——读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
下一篇:对科学一知半解的科学主义者
收藏 IP: .*| 热度|

10 武夷山 鲍得海 刘锋 朱志敏 吴飞鹏 吕喆 苗元华 蔣勁松 ChenCaiYong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