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2009

博文

上阵之前,先读本书 ——《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推荐序

已有 4386 次阅读 2019-9-14 10:57 |个人分类:博物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上阵之前,先读本书

——《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推荐序

 

 

田松

 

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书名就很有刺激性,很能吸引中国读者的眼球。每年某地狗肉节前后,都会在网上激起各种争论,网下发生各种冲突。作为一个坚决反对以狗为肉的人,我也遇到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猪可以吃,狗就不能吃?猪和狗有什么区别吗?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要反对吃狗,就必须反对吃一切肉,就必须主张素食,难度便上升了好几个数量级。

网上网下,我们常常能看到双方各执一个极端,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似乎没有中间地带,没有过渡地带。这使得对阵双方几乎没有协商的可能性。于是各说各话,语言暴力迅速升级。对此,我建议对阵双方,在论战的间歇,读一读这本书。

 

当然,猪狗问题只占本书很小篇幅。这本书讨论了更广泛的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尤其是本书副题所说的道德难题。这些问题涉及所有人与动物发生关系的场合——在家庭,在社区,在动物园,在实验室,在荒野……也是人们非常关心,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会养宠物?儿童是否天然喜欢动物?为什么人们喜欢考拉而害怕蛇?在与动物的关系上人类存在性别差异吗?同样是狗,对待宠物犬和猎犬的态度为什么不一样?喜欢折磨小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是否更容易具有暴力倾向?是斗鸡更残酷,还是吃鸡更残酷?为什么美国有很多吃肉的素食者?为什么很多素食者变成了前素食者?为了人类的利益,是否可以拿动物做实验?观察、电击、注射药品、活体解剖……什么程度的实验是你可以接受的?同样是杀害动物,为什么杀死蚂蚁、蚂蚱、青蛙、小鼠、兔子、猴子,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会不一样?比人智力更高、科技更发达的外星人是否有权利用人来做实验?……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有深度的书。书中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是通过各种案例进行的,其中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有各种现实事件。任何一种极端的主张都应该面对这些案例,正视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即使不愿意介入观点之争,这些案例本身都是特别好的故事。

作为一位动物行为学家,本书作者哈尔·赫尔佐格(Hal Herzog)的观点非常之中庸。他以平和平视的态度描述案例、叙述各方面的观点,并加入自己的评论。素食者、前素食者、吃某些肉的素食者、肉食者;对动物保护主义者、打猎爱好者、动物权利主张者,乃至攻击大学生物实验室的动物权利实践者……都是他讨论问题的对象,也是他观察、分析的对象。他自己则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他在自序中提到,一位哲学家唐纳利Strachan Donnelley)把处于灰色模糊地带的群众称为“头脑混乱的中间分子”,而他自己就处在这个混乱地带。有人认为他是骑墙派,是道德侏儒;但是他觉得,中间分子更符合人类的逻辑。所以他“反对使用动物进行眼影和清洁剂测试,但是认同牺牲老鼠进行癌症研究”。我想,他的这种态度可能会两面不讨好,处在两个极端观点的人都会对他爱恨交加,无可奈何。

 

书中对很多问题给出了令人惊异的答案。比如,狼是怎样变成狗的?我们通常的理解是,人驯化了狼。不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狼是不可能被人驯化的,更大的可能是,狼主动把自己演化成了与人共生的狗。

书中还给出了很多令人惊异的数据。比如,在我的感觉中,美国人普遍接受狗作为家庭成员,但是书中说,“每十个美国成年人就有一个惧怕狗”,而且“美国平均每年有450万人被狗咬伤,24人被狗攻击至死,死者多数是小孩”。

再如,在我的印象中,美国处处可见素食者,但是书中说,很多素食者又恢复吃肉了,前素食者的人数是现任素食者的三倍。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一直在下降。从1975年到2009年,美国每年屠宰的牛下降了20%。但是,鸡肉的消费量增长了200%。在1990这一年,美国人吃下的鸡超过了牛。1975年,美国人年人均肉食量为80公斤,今天则是109公斤。出于健康和道德的原因,20032007年,有机鸡肉的销量增长了4倍。

……

 

在读到此书之前,我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学术领域:人类动物互动学(anthrozoology)。这个英文词的前半截是人的意思,后半截是动物学。合起来就是与人相关的动物学。也有人不愿意称“学”,称为人类—动物研究(human-animal studies)。从这个说法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参与其中的有心理学家、兽医、动物行为学家、历史学者、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这两个名词及其译法还是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味道,把人从动物中剥离出去,仿佛人不是动物似的。现在,很多动物保护主义者和动物权利主张者为了强调人也是动物,更愿意用“非人类动物”这样的说法来指称“动物”。于是,中文“人类动物”这个词指的就是“人”。不过,作为本书的推荐序,我姑且延用本书的用词方式。

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可以脱离其他物种而独立存在,人也不例外。人类自身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与各种动物保持了共生和伴生的关系。在农业社会,中国人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作为美好生活的标志。牛马羊猪狗鸡,曾经是人类社会的有机成分。在人类社会周围,还有一些野生的动物,比如燕子、麻雀、老鼠、兔子、鹿,或者狼,他们与人也构成了或远或近的关系。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可以推到人类的史前。

史前的事儿,是由神话来解释的。神话对于先民来说,是历史,是哲学,也是律法,而不是想象的、虚构的、无足轻重的故事。人与动物的关系最早也是由神话规定的。比如在拉祜族神话中,小米雀和老鼠都在人类重新繁衍的过程中做出了贡献。所以,小米雀可以在大田里吃粮食,功劳更大的老鼠则可以在粮仓里吃粮食。所以,拉祜人不会轰赶大田里的麻雀,也不会杀害粮仓里的老鼠。纳西族神话中专门有一则讲马的来历,神话中说,不是人驯服了野马,而是马主动来找人,与人达成了协议,才与人共同生活的。所以纳西族认为,他们与马之间有契约关系,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狼自己演化成了狗,主动来与人合作,在神话中是能够得到确认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神话,这导致在人与动物关系上,表现了非常充分的多样性。美洲人以牛为食物,印度教以牛为神物。

进入工业社会,神话失去了在社会生活中的结构性位置。人与动物的关系失去了神话的指引,开始由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来规定。之所以把宗教放到最后,也是由于工业社会中,宗教的作用逐渐隐藏起来。关于动物伦理为什么产生如此巨大的争论,也恰恰在于,在全方位趋同的全球化、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中,人们对所有问题都希望获得一个统一的、单一的标准答案,而神话时代遗留下来的多样性依然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和潜意识深处。

 

作者不是人类学家,书中几乎没有涉及神话。不过,作为人类—动物互动学家,作者与这个领域的其他学者有大量的接触,也大量引入了其他学科的资源。比如,他非常专业地讨论了伦理学著名的电车难题,并给出了一个动物版;也讨论了更加极端的思想实验:用有感知的老鼠做实验,与用先天脑残没有知觉的人类婴儿做实验,哪一个更道德?再比如,在大学实验室中,动物实验都使用哪些动物?都有哪些奇葩的、残忍的动物实验?他还介绍了人类—动物互动研究中的一些故事,比如,针对同一个动物实验方案,不同大学不同机构的伦理委员会,会给出差异巨大乃至相反的结论。

这些案例和讨论让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趣,有深度。我建议宠物饲养者、动物保护主义者、动物权利的主张者和反对者、素食者,以及一切对动物感兴趣的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了解对手,丰富自己。

尤其是,上阵之前。

 

 

 

 

 

2019225

北京向阳小院

 

 

(哈尔·赫尔佐格著,《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李奥森译,海南出版社,20196月第一版。英文原题Some We Love, Some We Hate, Some We Eat: Why It Is So Hard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Animals.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9667-1197916.html

上一篇:有生态的农业,才有生态的文明——蒋高明《乡村振兴:选择与实践》序
收藏 IP: 115.171.63.*|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