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研究乐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zhq20082008 铀矿地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矿山地质及矿山安全(南华大学)

博文

H.叶天竺——空间信息网格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已有 4446 次阅读 2011-9-27 17:41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信息, 空间, border, middle, 资源共享

叶天竺——空间信息网格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叶天竺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要面对空间信息资源以几何级数的速度翻番增加,这些空间信息资源在地理上分布于不同地点,由不同主体所占有的特点,其利用率不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空间信息的处理技术(硬件和软件)发展速度极快,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样面临着利用率不高的矛盾。针对这种日益突出的矛盾,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最大限度的挖掘现有空间信息资源的潜力和共享能力,实现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新一代的综合集成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该技术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研究热点,也是信息技术的前沿课题,世界各国政府和信息领域的软硬件开发商都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发研究。
  我国已经在“十五”期间正式启动系统的研究工作,作为国家信息技术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列入了863计划。本人参加了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经过三年的应用示范试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根据研究的成果,对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在地质工作中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讨论和介绍,为有关部门在部署“十一五”规划时提供技术背景和依据。
  一、基本概念
  空间信息网格(Spatial Information Grid简称SIG)是一种汇集和共享地理上分布的海量空间信息资源,对其进行一体化组织与协同处理,从而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SIG是一个分布的网络化环境,连接空间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处理工具和软件、以及用户,能够协同组合各种空间信息资源,完成空间信息的应用与服务。在这个环境中,用户可以提出多种数据和处理的请求,系统能够联合地理上分布的数据、计算、网络和处理软件等各种资源,协同完成多个用户的请求。SIG以一种新的结构、方法和技术来管理、访问、分析、整合分布的空间数据,充分利用空间信息系统的各种资源提供服务,实现空间信息的有效共享与互操作,提供空间信息的联机分析处理与服务,对提升我国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基础技术和应用的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SIG是一种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而不是某一个单项技术。其次其基本环境是有高性能的网络连接起来的在地理上分布式的空间信息资源。第三,空间信息资源包括异构的数据资源、各种数据库系统;各种处理工具和软件系统以及各种存储设备和仪器装备。简言之,包括全部数据、软件、硬件资源。第四,通过对空间信息资源一体化组织,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数据、软件、硬件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第五,根据应用需求,把各种资源(地质空间数据、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封装为服务。在SOAPWSDLUDDIGML标准协议支持下,采用主动型连接机制,以“服务”为中心,构架由通信、数据、服务描述、注册等标准和协议组成的(多结点)地理、地质空间数据服务平台,基于各种高内聚、弱耦合的单个服务,实现服务集成,使得各种应用、服务的交互成为可能,从而提升空间分析处理应用的价值。实现地质调查科学数据与服务的统一描述、统一发现和整合,成为地质调查科学知识与数据服务的窗口和统一平台。第六、在实现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体现共享各方对空间信息资源享有使用权,而并不具有所有权。以上六点就是SIG的基本概念,此概念体现了某种新的理念,它是一种基础设施,也是一种多领域的技术集成。它为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中的各种需求提供了实用可行的解决思路和实施方案。
  目前国际上与SIG相关的技术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以网格(Grid)为代表的资源管理与技术集成、以OGC为代表的地理空间信息互操作、以Web服务为代表的面向应用与产业化的系统集成。
  对于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由于国内使用时间不长,而且从实际意义上目前正在实际应用中从不同的技术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包括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 Web服务和互操作。目前从我们进行的“
863”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中开展矿产资源区域评价的应用示范研究的过程来看,可以肯定的有以下几点:空间信息资源在地理上是分布式的,通过共享基础平台,实现一体化的描述、存储和组织;以面向网络环境的大型GIS软件为支撑,以服务为主线,通过分布式空间信息资源智能服务引擎机制,真正实现数据、硬件、软件的共享服务。解决了不同背景、不同平台下异构数据源的协同问题,使数据源和软硬件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真正达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资源共享。
  自上世纪来,各国政府都开始使用“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交通”以及所谓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等概念,其真正内涵就是指上述基本概念。即SIG的概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关于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是目前国际计算机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能够聚集网络上的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PC、信息系统、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系统、应用模拟系统、虚拟现实系统、仪器设备和信息获取设备以及服务和人等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进行大规模计算和数据处理的通用基础支撑结构,为各种应用开发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将Internet变为一个功能强大、无处不在的计算设施。
  例如:美国于1998年提出了全球信息网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计划,预计2020年完成,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先期启动了160亿美元的八年项目计划。
  IBM公司于2002年与美国能源部组建“科学网格”,启动了全公司的“网络计算创新计划”,把无数计算机连成共享的虚拟超级计算机。设计了包含3328个处理器的Unix系统,以及包含160个处理器的新型Intel系统。美国还启动了地球系统网格(Earth System Grid)应用Globus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远程气象数据交互分析。
  欧洲于2001年启动地球观测系统(Earth Observation System)项目,应用于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土地、资源、环境等地球观测领域。
  2.关于OGCOpen GIS Consortium)组织的互操作项目。OGC是一个非盈利组织,目的是促进采用新技术和商业方式来提高空间信息的处理能力的互操作性,OGC成员努力建立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处理。自1999年开始,OGC组织开发了基于Web的地理空间互操作研究项目,目前正在努力实现扩展当前的OGC标准,发展基于Web的空间信息互操作技术框架,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商业性服务需求。
  3Web服务技术
  Web服务结构是基于服务提供者、请求者、中介者的三个角色,以及服务的发布、发现、服务请求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绑定三个动作而定义,通过服务实现、服务部署、服务发布、服务发现、绑定和调用实现服务的流程。Web应用已经从集中式发展为分布式,Web Services作为分布式计算模型,网格技术和OGC都在吸收Web服务领域的有关技术,解决互操作的网格标准和分布式计算问题。
  例如:加拿大地质调查局(GSC)花了近四年的时间,开展基于分布式标准、多结点地质科学信息系统的加拿大地球科学知识信息网络(CGKN)的研究。该工程由13个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地质科学数据,由国家地质调查委员会协调在数据格式、结构、术语方面的标准化。采用分布式地理库,连接13个联邦省和国土部门的地质科学信息。目前,通过采用发现、评价与可视化、存取等阶段等渐进式研究与发展方法,CGKN具有如下特点:(1)采用主动型(网格理论模型基础)地理连接构架加拿大地理空间数据和支持服务;(2)分布式数据互操作;(3)采用国际标准;(4)结点控制参与数据存取。加拿大GSC在构建CGKN,分三个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为数据发现阶段。第二阶段为数据可视化研究阶段。目标是通过CGKNI服务实现在线数据的可视化和整合。可以从各个省和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在线浏览和整合图层数据,目前数据包括基岩地质、地表地质、航空磁测影像、卫星影像、道路水系、放射性影像等数据,还可以与其他常用服务互操作。第三阶段为数据存取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研究实现WMS图例、服务与客户端、科学标准语言、大数据量的空间信息传输的有效方法、可持续发展经费、标准代码制定等关键问题。
  4.从国内看,“
863”计划自“十五”开始由国防科技大学和中科院计算机所共同开展了“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的”网格计算项目。2004年“863”计划支持的我国自主开发的大型GIS软件开发成功,并且鉴定通过。“十五”期间,“863”计划把SIG及其相关技术列为重点主题,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衡量,虽然国内在空间信息网格技术方面已经投入了相当的研究经费,并且组织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产业部门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目前看从经费规模和获取成果方面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在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差距更大。
  “十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计算所、中地公司合作,在地下水资源网格计算、应用SIG技术实现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大型GIS软件应用三方面开展应用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果,初步建立了平台框架和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机制的雏形,获得了“
863”主题专家组的肯定。但是距离完全意义上的SIG差距还很大,有待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发展。
  5.相关技术发展趋势
  (1)基于IP的融合IT趋势
  过去的IT和今后的IT,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过去的IT是静态的模型和服务于数据的交换,而今后的IT应该是动态的模型,具备多业务形态的、无边界化的和虚拟化的几个关键的特征,这就是整个IT演进趋势。
  多业务: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三网合一(数据、语音和视频),甚至在将来多网合一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业务承载。
  无边界:它是当今IP架构非常重要的特征。打破各种相对独立的应用网络间隔,实现无缝的信息传递和互操作。
  虚拟化:在统一技术支撑之下,能够把过去相关性不是很强差别较大的网络及组件。
  实现IP软、硬件的融合,业务和系统的融合,网络的融合,能够去支撑未来快速变化的IP、形成虚拟的IP、无边界的IP,具有自感知、自调整、自防护、自优化,是下一代智能化网络的发展趋势。
  (2)面向服务架构(SOA
  面向服务架构(SOA)是一种应用框架,它着眼于日常的业务应用,并将它们划分为单独的业务功能和流程,即所谓的服务。SOA 使用户可以构建、部署和整合这些服务,且无需依赖应用程序及其运行计算平台,从而提高业务流程的灵活性。面向服务架构(SOA)特征是:1)组件化:利用标准化的应用程序和资源服务接口;2)互操作:实现应用程序和资源之间的轻松信息交换;3)模块化:混合搭配、添加删除、业务流程与基础设施;4)可伸缩:从现有资源起步,随需添加其他资源。
  (3)下一代网络发展趋势——智能信息网络
(IIN)
  什么是下一代的网络,应该是具备能够把现在的语音、视频、数据以及未来可能会有的存储和其它功能融在一起的智能信息网络。智能信息网络是在网络基础之上融合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其特点是:第一个是永续性,网络不管怎么用,不管经历什么样的挑战,都能够安全、稳固、继续运行。第二是集成化,一个网络设备能够集成越来越多的智能。既把很多过去独立的系统,结合智能的工具,增加到了网络的功能里。 第三是自适应性,当它碰到各种各样情况的时候,都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
  三、需求分析
  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在地质工作领域内究竟有什么需求?研究应用SIG及其相关技术有什么实用价值?下面从数据服务、软件、硬件资源共享三方面分析如下:

 
  1.数据共享服务:地质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质工作者通过各种勘查技术获取空中、地面、地下数据,我们通常所说的遥感、物探、化探、区调、矿产等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以下基本特点:首先,地质调查数据都是空间数据。其次,地球是一个整体,只有通过各方面的数据共享和整合才能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判断错误。第三,这些数据由于通过不同方法手段获取,因此具有异构特征。第四,这些数据的采集主体分布于全国及世界各地,因此实时数据都是分布式的。真正实现地质调查数据共享,必须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法规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向政府汇交纸介质为主的资料后实现共享,其过程很长,无法做到实时共享。二是解决技术手段,通过SIG及其相关技术实现实时共享与整合。三是建立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
  例如:西南“三江”成矿带地跨云南、四川、西藏、青海四省区,地质调查数据由四省采集,无论哪一个省开展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工作,在同一成矿带上都需要应用其它各省的数据资源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正确地对本地区的找矿信息加以判别。如果按现行办法只有等到各省将资料汇交以后才能相互查阅利用,既不能及时获得实时数据,而且大量原始数据无法获取,如果应用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则完全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整合,尤其是可以便捷地实时共享大量原始数据。
  2.硬件资源共享服务:硬件资源服务是多方面的,例如服务器动态均衡负载的实现,体现了硬件资源共享服务的理念。动态均衡负载是指面对大量数据服务请求时,在网络环境下的各个结点上可以根据内部服务的状态,是否处于繁忙状态或繁忙程度,通过智能判别,自动将数据送到空闲的服务器上,实现硬件资源共享。又例如:当我们开展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计算以及开展全国矿产资源区域评价时,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计算,必须使用超大型计算机,但是超大型计算装备价格昂贵,我们又不是经常使用,这就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应用空间信息网格计算技术,通过因特网及智能服务搜索向拥有超大型计算装备的单位发出服务请求,很快能够解决大规模计算问题。
  3.软件资源共享服务:一般情况下,除了社会上通用的商业应用软件以外,各行业都针对自身行业的特点,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发了一系列应用软件。因此对于用户而言根据保护知识产权有关法律规定,不可能无偿占有此类软件,如果应用网格技术通过因特网服务智能搜索,很容易发现需要的软件。通过服务请求,实现软件资源有偿服务。
  四、关键技术介绍
  目前,“
863”主题专家们认为SIG涉及以下关键技术:
  1.基于SIG的空间信息一体化获取技术
  空间信息资源的一体化描述,统一的空间信息获取接口、高效空间数据预处理与互操作技术。
  2.分布式空间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
  一体化描述,组织与管理、资源目录模型与目录服务技术。
  3.分布式空间信息共享技术
  公共的数据访问模型、空间数据访问接口、基于“服务”的空间数据访问体系和技术。
  4.空间信息服务与集成技术
  空间信息服务分类、模型与体系框架,发布、发现体系,聚合理论、模型与体系框架。
  5.智能化空间信息搜索、过滤和整合技术
  空间信息分类、建模、存取与访问方法,面向网络的智能化检索、高性能联机分析处理、多维模型、可视化技术等。
  6SIG移动服务技术
  面向移动服务模式的空间信息产业模式和加工,传输与交换标准,服务终端、系统构建。
  7.空间信息一体化传输技术
  面向一体化空间信息传输协议、压缩与编码、传输容错与恢复技术。
  8.安全与监控
  访问控制、安全通信、安全管理、用户监控、身份认证、安全协议、用户管理等技术。
  9.政策与协议
  空间信息互操作标准、知识产权保护、运行规范、共享法规建设等等。
  下面以863项目“基于SIG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为实例简要说明空间信息网格技术体系。
  1.网络结点构建与部署:我们部署了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地调中心、江西、安徽、江苏、湖北地调院以及成都地调中心、四川、云南地调院等9个结点,分别开展西南三江、长江中下游区域矿产预测工作。同时布置了天津地调中心、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地调院5个结点,开展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实现了服务的互联互通。
  2.实现了数据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已经建立的地质图(1/20万、1/50万)、航磁、重力、遥感、化探、矿产地等空间数据库的数据,属于多源异构数据,大多不具有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和管理的特点和服务的能力。本次研究,完成了多源、多比例尺、异构地质空间数据一体化组织的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第三代空间数据模型,成功实现了地学数据的转换,并建立了分布式地质空间数据一体化组织与管理系统和空间数据注册管理系统,实现了分布式多源、多比例尺、异构地质空间数据一体化组织、管理、发现与处理。目前,已部署了地质图、地质专题图、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下水观测数据等近30种类型数据,约500GB左右。
  3.解决数据发现机制,实现空间信息资源的智能搜索。
  根据地质空间数据的特点,在地质空间信息网格体系的自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SIG管理中心、空间元数据系统和空间数据注册容器,为地质空间信息网格资源的虚拟化提供了底层支持,实现了多方法、多层次的分布式地质空间信息资源发布与发现。
  (1)设计实现了基于Peer-to-Peer技术的分布式UDDI,解决了原有集中式UDDI存在单点失效和扩展性不足等的技术和应用难题,结合空间数据和信息地理分布的特征,在各个拥有空间数据、信息、服务的单位部署一个UDDI Peer,并为部署的所有单UDDI Peer构造邻居关系和消息路由表,最终构造出一个统一的多个VDDI PeerUDDI注册中心是空间信息服务注册、用户集中管理的地方,是联系空间信息服务和空间信息应用的纽带。空间信息服务节点到UDDI注册中心进行服务的注册、登记,空间信息用户通过UDDI注册中心获取所需求的空间信息服务的基本信息与技术细节信息,再通过对空间信息服务的绑定得到空间信息服务和产品。UDDI注册中心同时还提供服务结点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计费管理等功能。
  (2)建立了分布式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元数据系统,提供数据资源检索、目录导航等功能,帮助用户发现、定位数据资源,并进而以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中心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服务对数据资源进行处理和应用。
  (3)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空间数据注册容器。空间数据注册容器是专门针对GIS功能需求而设计的。数据注册体系在每个结点部署,每个结点都可提供数据发现服务,使Portal(门户)端能够根据数据请求的条件(分类、比例尺等)调用该结点的数据发现服务从而得到数据注册信息,进而根据数据注册信息进行数据服务。
  4.实现服务均衡负载
  采用异步通讯实现均衡负载和分配服务,实现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计算、两个成矿带区域矿产评价示范实验,实现了异步通讯动态分配服务实现均衡负载,同时设计了资源信息传感器,实现了地质空间资源信息实时监控。
  5.地质空间信息资源交易与安全机制的实现
  通过对地质资源交易系统中交易对象、资源消费者、资源生产者和中介服务包括的四种角色和定价机制、计费机制、付费机制、收费机制和认证机制的五个机制的描述和关系定义,采用服务与角色绑定,实现交易系统中的计费服务和计费管理。同时,采用证书系统进行身份认证,进而根据用户与角色的关联,角色与服务的绑定,实现了用户权限管理,并确保了链路安全。
  6.实现空间信息服务聚合与协同
  空间信息服务聚合分静态聚合和动态聚合两种,前者指流程中已经设计的服务,后者指绑定到流程中的个性化的动态服务。协同由协同流程定义和协同流程执行组成,建立了空间服务聚合与协同环境的应用流程:查询UDDI注册中心;按照业务逻辑定义服务聚合流程;定义各个结点对应的操作;执行相应的流程;执行完毕,返回最终服务结果。目前,我们仅仅完成了静态服务聚合与协同。
  7.相关标准与协议设计
  根据地质空间信息服务的需要,研究制定了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的标准。主要有数据类标准和服务类标准。完成了地质空间信息共享分类编码、地质空间信息元数据标准、地质空间信息WEB服务规范    、地质资源环境决策模型组件共享标准、地质决策模型组件WEB服务规范、地质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数据转换标准、地质空间对象网络传输协议、地质空间信息服务体系的数据模型、地质图示表达共享标准等九个标准。
  8.基于SIG技术框架下大型GIS开发与应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空间信息服务,不但需要解决分布式面向要素存储与组织的问题(不是文件),还需要解决空间信息资源访问量增大带来的网络瓶颈、实现资源的快速响应等方面的问题。在本项目研究中国产大型GIS软件,MapGIS基于第三代空间数据模型,成功实现了地学数据在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环境下进行多种地理、地质数据组织。同时,在空间信息服务利用异步调用、负载均衡技术和容错机制,采用压缩与解压、加密与解密手段,解决了实际应用中数据请求和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性能与效率、安全问题,大大地提高了空间信息服务的获取能力,为在SIG体系内构建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技术。
  如上所述,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的特点,迫切需要解决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因此,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数据、硬件、软件共享的基础平台,实现网格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五、应用示范实例
  1.地下水水质模型评价:选择华北地下水资源评价示范,完成了地下水资源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标准的制定,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综合与集成,运用SIG技术,实现了区域地下水水质的动态监控、分析、评价。
  2.西南三江和长江中下游9个单位两个成矿带区域矿产评价示范,同时组织硬件、搭建了网络运行环境,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已有的空间数据进行了转换组织,建立了基础数据提取模型和数据接口标准。编制了《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示范指南》,制定了矿产预测地质综合信息专题数据库建库标准,包括目录规定、统一编码、属性说明及图层设计。依据8种基础数据库,建立了地质综合信息专题数据库概念模型,由16种图形数据构成,应用证据权法进行了初步预测,成功的实现了跨省、跨单位的区域评价。
  六、展望和建议
  通过三年“基于SIG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的研究,建立了地质空间信息网格体系内的分布式结点空间信息网格智能服务引擎及其机制的关键技术原型。这些关键技术包括空间数据发现机制、异步调用机制、负载均衡机制、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压缩与安全传输、数据互操作机制、证书机制下的安全权限与服务引擎的绑定等,解决了不同背景、不同平台下异构数据源的协同问题,使数据源和软硬件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真正达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资源共享。为地质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是应用技术,不是理论探索。因此,第一,其技术体系完全取决于应用需求,必须结合实际,凡是没有应用需求或者在应用中适应的技术,即使理念再先进也是无用技术。因此,SIG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密切结合地质工作实际,结合实现地学多源数据共享服务的目的。第二,计算机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基于IP的融合IT趋势和下一代智能信息网络(IIN)的发展,今天认为很难实现的技术问题,也可能在意料之外的时间段内可以实现。因此,SIG技术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地质空间信息网格体系内的分布式结点空间信息网格智能服务引擎及其机制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地质工作体制已经向市场化发生了质的变化,商业勘查的比重与日俱增,真正实现地质信息共享,已经失去了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基础,不可能再运用集中式的共享服务模式解决问题。因此,除了建立多元主体下的地学空间信息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的运行机制外,还必须解决网络环境下分布式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开发。空间信息网格已经走进了我国地质工作领域,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应用。近年来,随着野外多元数字采集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及其野外桌面系统的不断完善,目前正在开发矿产资源勘查及储量计算应用系统。该项工作和初步完成的“基于SIG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863项目成果相结合,即将构成完全意义上的地质空间信息网格。实现地质工作从野外调查数字化,数据采集、室内地学数据加工整理、多元信息聚合与集成、网络环境实时共享服务。达到完整意义的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真正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革命。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积极参加“十一五”863计划,努力争取参与“信息技术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希望得到部、局两级支持。
  2.“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即将开展全国重要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工作;同时,科技部已经决定在国土资源部建立地质矿产资源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2006年开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组织实施。在上述两项工作中应考虑应用地质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进一步促进地质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应用中完善,在应用中提高。
  本人不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连入门水平都没有达到,阴差阳错,自2002年以来接触了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在地质工作中应用示范研究工作,学习到许多知识,但是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只是皮毛,也是懵懵懂懂,因此本文中必然存在许多错误,请批评指正。
  本文经中国科学院陈述彭院士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863项目“基于SIG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技术综合组组长李超岭博士审阅,在此致谢。
 
 2005-12-1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8771-491044.html

上一篇:F.金都史话
下一篇:I.李政道与杨振宁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发决裂
收藏 IP: 106.37.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