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八百年学府城——牛津(Oxford) 精选

已有 10826 次阅读 2022-4-11 06:05 |个人分类:欧洲各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2/4/10

牛津是座11万人口的小城,但它在世界上的名声却比许多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还要响亮。这是因为:此地拥有英国乃至整个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学府——牛津大学。800多年来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学城一直是英国的文化重镇,因而也享有“英国雅典”的美称。

 

校史即城史

牛津大约是汉语中唯一采取意译的英国市名(剑桥只算半个意译)。它的发音奥克斯福德的英文含义是“牛可以涉水过河的地方”。至今城徽上画着一条牛,牛蹄踩着波纹般的水流。从地名可以看出,牛津本是个小渡口。它地处查韦尔河与泰晤士河的交汇处,东南距伦敦80公里。传说牛津城的创始人是一位撒克逊女王,名叫弗莱兹怀德。她曾祈求上帝救助她生病的丈夫,许愿建一座修道院来报答。于是在泰晤士河畔出现了一座修道院,这大约是八世纪的事。从此,就在这修道院的墙外,一点点扩展成牛津城。

初期的牛津默默无闻。直到912年,这个地名才第一次见诸于历史记载。至于它的兴旺则与牛津大学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一部牛津大学的校史可以说也就是牛津城的发展史。

12世纪中叶,英国还没有大学,仅派一些留学生在法国巴黎学习。1167年,英法两国交恶,。英王亨利二世下令所有留法的英国学生一律返国,安排他们在牛津继续学业。这样有学问的僧侣和学生们就开始聚集在牛津的几个修道院讲学。人们把这一年看作是牛津大学的开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

随着外地学生的增多,市民和穿学袍的学生常有纠纷,这就是所谓“市镇与学袍之争(town and gown)。他们之间的争斗常常演变为械斗,甚至闹出人命来。一部分师生为此离开牛津,远走剑桥,另创学府。从此牛津、剑桥成了竞争对手,为英国的文教事业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从13世纪起,牛津逐渐有了学院。各学院建立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有固定的住所,有人管理,防止他们酗酒滋事。由于这个历史原因,所以今天牛津大学的几十个学院并非按学科划分。它们成立的年月不同。最早的据说是大学学院,建于1249年;最新的叫沃尔夫逊学院,建于1966年。这一老一少竟相差七百多岁。

1379年,牛津开始实行导师制度,延续至今,成为该校一大特色。导师制起源于修道士学者言传身教带弟子和家庭教师培养贵族子弟的作法。导师每周和学生会面,不但负责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还关心学生品格、性情、创造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牛津大学从建立以来,为英国哺育出众多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历史上50多位首相中,就有24位毕业于牛津,因此人们又称这个大学是“政治家的摇篮”。另外哲学家洛克、边沁、思想家莫尔、经济学家斯密、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小说家高尔斯华绥、自然科学家玻意耳等许多学者名流都曾在牛津学习或执教,真是群星闪烁,英才辈出。

几百年来,牛津的城市生活基本上是围绕着学生的需要组织的,街上有许多为学生开设的书店、酒吧、饭馆、商店。学生不必远走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用品,在酒吧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一情况直到20世纪初才略有一些变化。著名企业家莫里斯(1877~1963年)在牛津近郊建起一座汽车制造厂,这样牛津也有了现代工业。这位工业大亨为牛津大学也出力不小,他捐资新办了一个学院,这就是牛津的纳菲尔德学院。

 

学院遍全城

牛津大学是由35个学院组成的联合体,共有1.4万名学子,其中近三分之一是研究生。这众多的学院遍布全城,其古色古香的楼堂殿塔构成了牛津城的主要景观。尤其是学院建筑上那一排排、一行行像石笋般挺秀的塔尖布满天际,是牛津景色的精华,为该城赢得“塔城”的雅号。牛津的街道简直就是连接各个学院的校内道路。街上到处可以看到那些戴着眼镜,腋下夹着书包的年轻学生来去匆匆的情景。每当大学举行开学或毕业典礼时,满街都是穿着学士袍的人,更充满文化城的特色。

牛津各学院创立时期有早有晚,建筑风格也就不尽相同,但每个学院大都遵从着一定的格局。一般来说,学院周围有绿地环绕,学院本身院墙高抱,庭院幽深。大门威严庄重,可以关锁。从大门进去,中间是一个方形草坪院(简称Quad),四周围以楼馆房舍,包括各学院自己的礼拜堂,饭厅礼堂,图书馆,学生宿舍和教师用房,自成体系,很有特色。这些学院建筑已成为牛津的瑰宝,仅名列古迹保护的就有六百多座。

最大最有名气的学院是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1525年由红衣大主教沃尔西创办。里面附设的礼拜堂,是英国最小的主教座堂,但却是最大的学院礼拜堂。它巍峨壮观,不可一世,鲜活地反映了创办人红衣大主教的雄心壮志。他立意要建立一个压倒所有学院的大学院,看来他的愿望至少在牛津是实现了。这座学院以浓厚的贵族气息著称。英国内战时,英王查理一世曾驻跸此处。学院的门楼叫汤姆塔,塔上的七吨大钟每天晚上9点5分,就会敲101下,这是为了纪念学院在创设之初,只有101个学生的缘故。从塔下的大门入内,眼前是一个六七十米见方的草坪方庭,庭园四周全是文艺复兴式古建筑。大礼堂里,密密麻麻地挂满百幅油画人像,他们都是本院毕业的社会名流,仅首相和总督就有20位。据说牛津学生会经常举行效法英国议会的辩论活动,不少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崭露头角,毕业后走上政坛,成为政界名人。

默顿学院创立于1264年,拥有现存最早的学院建筑,围墙有一段还是中世纪的城墙。该院图书馆是英国最古老的图书馆,建于1377年。在馆里,可以看到中世纪留传下来的长凳及因怕被人窃走而用铁链拴住的古籍。

莫德林学院(Magdale College)为牛津最美最富有的学院,其巨方钟楼是牛津的标志,已有五百年历史。它全部用大青砖砌成,有十几层楼高。楼顶有八座尖塔,巍峨肃穆。楼内有十口铜钟,相继鸣响,组成一组动听的音乐。

登上莫德林学院的钟楼塔顶,可俯视学院星罗棋布的牛津城。查韦尔河绕塔外流过,潺潺流水抒发出优雅的低鸣。放眼市内,绿荫丛中,到处是枯黄色的学院建筑,有的酷似古老的宫殿,有的又像旧日的修道院。近似可以抚摸,远似向你传情。主要街道高街(High Street)成东西走向,贯通全城。两边错落着各个学院的建筑,尽是巨石奔云的深厚建筑,又风光,又有气概。许多人都说:高街属于世界上最美的街道之列。在卡法克斯塔处,这条街与牛津城其他三条主街汇合。正西是王后街,塔北是玉米市街,向南则是圣奥尔达茨街。牛津学院云集的市容反映了英国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传统和古老建筑的不同流派。从诺曼时代到哥特式,从文艺复兴到现代,各种风格或并肩而立,或错落有致,在差异中富有和谐,在和谐中又有对比,表现出变化丰富的大千世界,所以英国流传着“穿过牛津城犹如进入历史”的谚语。

 

一流的文化设施

作为文化气息浓厚的大学城,牛津自然也拥有众多的文化设施,其中一些还享有世界声誉。

就说书店吧!全市不下几十家,真可谓书香四溢。最有名的一家在宽街(Broad Street),叫布莱克韦尔。它与伦敦的福伊尔书店齐名。有人说,到了牛津而不去“逛”布莱克韦尔就等于没到过牛津。可见这家书店的影响之大。从外面看,该店其貌不扬,只是三层楼加上半层阁楼的旧楼房。但里面甚为宽敞,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分门分类,到处是书,就像进了书的海洋。它的库房里竟存有20多万种书籍。在书店的电脑上,可以查找任何一种当代出版物的资料——作者,出版社、定价、是否缺售再版。只要一按电钮,发出指令,信息就出现在荧光屏上。这家书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邮购业务也十分兴隆,供应全球的读者,大学和图书馆。

高质量的书籍来自高质量的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就是其中声誉卓著的一家。它创立于1478年,名列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以出版词典、参考书、英语教材和学术著作而闻名。英语学生几乎人手一册的牛津版词典就出自这家出版社。该社曾花近50年时间,出版了12卷大部头《牛津英文词典》。它是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英语词典,至今无出其右者。

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馆内收藏有许多珍贵的原稿孤本,古籍之丰可与梵蒂冈图书馆媲美。该馆是1602年由博德利正式建立的。博德利是一位外交家、学者和书籍收藏家。当时他向许多人募捐,并向伦敦书籍出版公司签约,每出版一本新书就赠送该馆一本,这种作法一直沿袭到现在,并以立法形式确认,即版本呈缴制度。现在该图书馆藏书已超过500万册,手稿13万件,其中有七世纪的手抄本。这里还藏有《永乐大典》12册以及其他珍贵的中文书籍。

牛津大学有四座博物馆,既为教学研究服务,又供广大公众观赏。阿什莫尔博物馆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一座。该馆早在1683年就向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大量艺术品和考古文物,如古币、名画,希腊罗马陶器,英国银器瓷器、中国青铜器和日本工艺品等。这里收藏着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两位大师的110多幅素描杰作。考古馆里摆满希腊克里特的陶器和迈锡尼的古物。这是考古学家伊文斯父子收集的。伊文斯一家用自己的财产买下了克里特岛上一处古代遗址的全部地产,一个前所未闻的青铜时代文明遗址被发掘出来了。从那里发现的珍贵古文物都陈列在这座博物馆里。馆内还按年代顺序展示了迷人的希腊古花瓶行列,从这里人们可以探求早期西方艺术的源头。

牛津市中心坐落着古典式的谢尔登尼安大剧院。这座古老的剧院已有300多年历史,但它现在的主要任务不是供演出,而是用于学术报告和庆典活动。每年夏季学期结束,牛津大学在这里集会授于毕业生学位。学位颁发仪式极其隆重。毕业生都戴着饰着流苏的方帽,穿着袈裟似的学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也身着传统的长袍亲自主持晋封仪式。他手持圣经,轻轻地叩向年轻学士的学士帽……,新一代牛津人就这样诞生了。许多有幸应邀参加典礼的毕业生亲友特地从海内外各地赶来,目睹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牛津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一个学生白天可能在做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夜间则忘我地苦练电吉它或参加演出;为了参加与剑桥大学的八人划艇赛,他可能和同伴玩命地训练。从1829年起,每年牛津和剑桥大学在泰晤士河上举行划艇比赛(Boat Race)。一年一度的比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成为轰动全国的传统体育赛事。

 

丘吉尔祖居

大名鼎鼎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牛津也有密切关系。他出生在牛津郊区的布伦海姆宫(Blenheim Palace又译布莱尼姆宫),那里是他的祖居。

布伦海姆宫坐落在牛津西北13公里,占地广达600公顷,是个面积大得出奇,极具宏伟之气的贵族园林。游人在进入官邸之前,可先沿着湖边的小道或草坪漫步。这里青草茵茵,湖水涟漪,还栽着许多橡树雪松,鹿群野兔时而出没,使人工园林又添自然风韵。草坪之上,有一柱擎天(41米高),是为纪念第一代园主马尔伯勒公爵(1650—1722)在布伦海姆(多瑙河畔)大败法国军队的赫赫战功而建的,气势直冲斗牛。夏天时,很多游人总要在湖畔及草坪上或坐或卧一段时候,才舍得离去。

这座园林本是中世纪的王家猎场。1704年大败法军后,安妮女王为嘉奖功臣,赏赐给英军统帅马尔伯勒公爵这片土地,并下诏建造一座不亚于君王居所的宫殿,以战场名字命名为布伦海姆宫,作为国家强盛的象征。官邸由著名建筑师范布勒设计。开工时,参加工程的匠人多达1500人,浩大的工程历时17年,结果反使这位公爵有生之年未能目睹宫殿的宏伟全貌。

布伦海姆宫本身围绕137米长的广场而建,由前临广场的两层宫殿和伸展在两翼的庭院组成。建筑格局主要源自巴黎凡尔赛宫,当时凡尔赛宫是欧洲王宫和贵族府邸竞相仿效的榜样,此外也从意大利建筑中获取了部分灵感。宫殿四隅建有方形塔楼,中轴线上的门廊和大厅则高高隆起,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四角塔楼带有巴洛克风格的豪放,中央古典式科林斯柱廊则严谨整饬,二者形成对比。宫殿高耸的角楼和楼顶上的小尖塔、门廊上方三角壁上的浮雕和屋顶栏杆上的雕像弥漫着一种浪漫而神密的气息。今天这座杰出的宫殿建筑已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宫内约有厅室200间。迈入宫门为高旷的中厅,中厅直达沙龙,左右环绕小庭院布置着接待室、客厅、卧室、图书室和廊厅等,这些房间以游廊与中厅相连。室内有紫色大理石壁炉,宣扬公爵战功的油画,珍宝及挂毯等陈设,这一些莫不出自大师名匠之手,真可谓琼宫玉堂,金碧辉煌。西翼院落还包括一座小礼拜堂,内有马尔伯勒公爵的大理石陵墓。这位公爵的姓名是约翰·丘吉尔。他有一个光宗耀祖的后人,这就是温斯顿·丘吉尔。温斯顿的父亲是第八世公爵的弟弟,无权继承祖居。1874年的一天,他携妻来这里参加晚会,夫人突然早产,在府中楼下西边的一间屋子里生下温斯顿。谁想到这位早产儿竟是二战中的三巨头之一,领导英国与盟国一道,打败了凶残的法西斯。

在宫外东侧,游人可欣赏到典型的欧洲式园林艺术。他们把草坪和小树修剪成不同的几何图案。从高处俯瞰,有如一幅绿色的图案地毯。游人来往于图案之间,似乎自己也成了穿花蝴蝶,丛内飞仙。

布伦海姆宫东南与一处叫布拉顿的小村落为邻。1965年丘吉尔去世,他就安息在村内小教堂的墓地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333339.html

上一篇:探源尼罗河的故事
下一篇:自然科学的摇篮——剑桥(Cambridge)
收藏 IP: 77.1.115.*| 热度|

23 史晓雷 刁承泰 张士宏 姚伟 查宏光 黄永义 崔锦华 罗春元 张晓良 晏成和 贾玉玺 刘立 杨正瓴 王启云 钟玖平 陈志飞 许培扬 郁志勇 唐小卿 郑强 冯圣中 刘欣 苏德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