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218.199.207.*   [63]王一君   2019-12-21 16:17
麻老师,您好!本人是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在读硕士,目前正在进行虚拟学术社区系统有序度方面的研究,故发此问卷,恳请您拨冗填写以下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放心填写。
链接如下:https://www.wjx.cn/hj/bi2jnusxz0e6lq1vdku84g.aspx
如果您对相关研究感兴趣,可以给我留言或者邮箱:1083634082@qq.com
再次感谢您的填写和支持!
IP: 14.125.58.*   [62]檀成龙   2018-9-21 21:48
麻老师:
您好!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按理想气体方程,在密闭空间,因为体积不变,所以,气压 P随着气温T的增加而增加。在敞开空间,例如火灾现场,气温T增加(火场气温可能增加到几百摄氏度),火灾现场的气压P增加吗?如果气压增加,能给我一些大概数据吗?
IP: 202.118.26.*   [61]孟岐   2017-6-18 15:06
请问您知道关于美国海军那个实验最终由论文发表吗,是否有确切的论文名字
我的回复(2017-6-19 09:22):White 和Beyler写的,White, D., et al., Flame spread on aviation fuels. Fire Safety Journal, 1997. 28(1): p. 1-31.
IP: 123.182.240.*   [60]daweizhixing   2016-12-26 22:11
麻老师能否讲一下仿真模拟在美国消防工程界的影响和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经验。万分感谢!
IP: 180.87.122.*   [59]范轶   2016-11-17 14:55
能分享一下美国的消防验收制度吗?谢谢。
我的回复(2016-11-18 08:23):没有直接的经验,抱歉。
IP: 112.123.34.*   [58]shenlu   2016-7-18 11: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3272.html
IP: 110.240.122.*   [57]daweizhixing   2016-6-10 21:21
麻老师能否开列一个关于消防工程的参考教材书单,以供我们国内的学习人员和工作人员深入学习消防工程的理论。万分感谢,功德无量!
我的回复(2016-6-11 08:15):评价中文教材,得罪同行。评价外国教材,似乎帮助不大,你说呢?
IP: 58.247.135.*   [56]麻庭光   2016-5-25 07:37
不熟,电池有很多种,灭火需要针对油类还是金属类火灾。
IP: 120.1.144.*   [55]daweizhixing   2016-5-24 13:28
麻老师,您讲一下锂离子电池火灾的扑灭和配套的消防设施吗?万飞感谢!
IP: 222.219.184.*   [54]biofans   2016-5-20 18:25
》》[3]麻庭光  2016-5-20 12:25
如果你干过现场安装,就知道这是必须的,否则这玩意短了一截,就需要重新布线,费人工,代价及其高昂,所以冗余是必须的,这是起码的常识,不应该值得奇怪。
~~~~~~~~~~~~~~~~~~~~~~~
麻老师误解了博主的意思了吧。
“据说上海有高压线入地工程”。高压线都埋入地下,意思是说地上看不到高压线,圈圈即将消失。
我的回复(2016-5-21 08:26):是的,谢谢提醒,看文章不仔细。不过,你不了解的是,我干过这一行,所以想说这一个圈圈的必要性。所以,人说话都是有背景和目的的。
IP: 124.162.30.*   [53]nicezc   2016-1-24 15:25
前段时间看到美国UL实验报告,里面提到一个理念,原文是:you can't push fire with water,但是国内很多同行都不能接受此理念,认为水是能够推(赶)着火势蔓延,想听听麻教授对此观点的看法,盼复,谢谢!
我的回复(2016-1-28 09:41):这个,我说不好。很可能是因为美国的水枪压力大,100psi,因此会产生大量的Fog,这些热浪会形成漩涡,反弹回来,从背后把人放倒。所以,火场讲究不直接攻击火场,而是靠壁面或天花板反弹,间接攻击火场。
IP: 114.111.166.*   [52]wly20041224   2015-11-5 11:09
您好!我是北京晚报《知道周刊》(科技周刊)编辑记者,看了您的博客,觉得写得真不错,有时间能给我们投投稿吗,谢谢了!邮箱13511029179@126.com, 内容以科普为主,可写4000到5000字左右,您可登录“京报网”找“北京晚报”电子报查阅每周日17到19版看已刊发的文章,就按那样就可以了(就是找一个新闻由头做一个科普,分几个小标题)。我的联系方式13511029179,随时联系!
IP: 111.10.249.*   [51]nicezc   2015-8-22 01:00
麻老师,关于油罐火灾,可否听说过美国的“足迹理论”?具体的英文名称我不太清楚,真心求教,盼复,谢谢!
我的回复(2015-8-22 08:11):油罐火灾最著名的是Boilover,扬沸理论。你再想一想?
IP: 117.146.17.*   [50]冯兆东   2015-6-24 11:03
《气候改变历史》
恶劣天气如何改变历史,汤因比、亨廷顿、许倬云等世界环境史学家代表作首次结集出版
[美] 狄·约翰(John Didier),王笑然 编;王笑然 译
我的回复(2015-6-24 18:59):谢谢,听说过,我去想办法购书,庭光
IP: 125.86.106.*   [49]nicezc   2015-6-13 14:57
麻老师,能不能讲一讲“Flow Path”理论啊,谢谢了!
我的回复(2015-6-14 20:08):我看了半天,flow path理论并不成熟啊,仅仅是一种解释,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IP: 119.7.117.*   [48]代恒伟   2015-5-4 11:39
求助麻老师:中国唐代出现了专门灭火工具和油囊,油囊为动物胆皮制成,可用来贮水,将其扔进火场中,达到终止燃烧的目的。世界消防史上有没有其它类似的东西?
我的回复(2015-5-5 09:48):当然,小普林尼(公元110年)提到的Bellow,是和Syringe同时使用的水囊技术。
IP: 117.146.17.*   [47]冯兆东   2015-4-27 17:23
Jared Diamond: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ll or succeed (您可能会感兴趣的)
我的回复(2015-4-28 08:21):Civilizational crises in the ancient and premodern world, Goldstone’s premodern crises, may have been conditioned by endogenous degradation of sustainability, but they were fundamentally driven by natural forces exogenous to human society. This is my core view.
我的回复(2015-4-28 03:36):他的观点是内因论,人口论或资源论,已经被批判了。现在流行的是外因论,气候论或人类进化的间歇论,比如John Brooke的新书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urse of history,对人类进化的Gould的观点,通过气候变化来证明。我虽然不太懂气候变化,但我的火灾似乎可以解释人类有文字记录以后的文明演化,所以是站在外因说,或自然决定论的观点上的。你的气候变暖学说,基本还是内因论,人口论,所以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自然看法有所不同。我对自己的观点也是深信不疑的,虽然历史学家仍然在争论不休。我能够通过火灾看出某些历史现象的气候背景(比如汉代前后的汉匈冲突,每30年发生一次),这是他们做不到、看不见的。
IP: 113.68.114.*   [46]laolang28463   2015-4-25 10:54
如果有像分析克拉玛依火灾那样分析上海静安区火灾的文章,愿能拜读.
IP: 117.146.17.*   [45]冯兆东   2015-4-14 13:33
That paper's idea is close to yours.
IP: 117.146.17.*   [44]冯兆东   2015-4-14 11:35
•        Zhudeng Wei,
•        Xiuqi Fang,
•        and Yun Su
Climate change and fiscal balance in China over the past two millennia
The Holocene December 2014 24: 1771-1784, first published on October 6, 2014doi:10.1177/0959683614551224
我的回复(2015-4-14 13:26):Thanks, this is interesting to me. Ting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2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