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安全事故看协会 -- 谈技术协会对安全的保障作用 精选

已有 3708 次阅读 2011-8-3 04:30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安全事故看协会  -- 谈技术协会对安全的保障作用

最近,看了一篇新闻《中国重载型扶梯标准不一》,联想到美国安全标准(我只知道并参与NFPA标准的制定工作),这里谈一谈安全事故中的专业协会之作用。

什么是NFPA(美国消防协会)标准(其实是规范)?这是保证设备和系统安全的最低要求,是推荐使用的标准,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比较标准。对于NFPA标准,美国的州县和乡镇可以不用,但要花钱花精力制定自己的标准,而且不能比NFPA标准低,否则就是当地政府的失职。所以,一般当地政府都拥抱NFPA标准,这样可以省力,在执行过程中,只需要购买标准并照办就行了。这是NFPA标准得以打败其他安全协会标准,几乎统一了美国市场的关键。

美国没有国家标准,NFPA不过是协会标准,还有一些竞争失败者,如BOCA等协会标准,都是先从地方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标准总是从地方发展起来的,因为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地方的需要,满足地方的气候和文化需求,并排斥外来的竞争者。为此,协会需要尽可能团结当地的技术实力,制定符合当地的标准,所以要需要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作用,利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制定出符合需要的标准。

中国安全事故的困境在于,标准建设不是从零开始起步,直接面对的就是市场上早已发育成熟的国际大鳄,所以标准制定过程中接受了不少外方的影响,造成国内标准向外国产品倾斜的局面。谁的投入(赞助)大,谁的声音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得利。标准制定,本来是一个利益均衡的过程,各生产商家都把自己的利益诉求尽可能地体现的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所以某些专家才真有动力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替自己的后台势力服务)。但我国的标准制定过程,参考了外国的标准,甚至是厂家的赞助(这是另一个话题,即标准制定的程序问题),所以造成了各自为政和参差不齐的局面。

从红十字协会受到的指责来看,我国的各种协会是不独立的,仰赖政府的,接受政府的和地方的赞助,谁给钱,谁说话声音大,这样各方的利益得不到均衡,造成某种程度的偏斜,带来牺牲安全水平的结果。国办协会,对国家负责;民办协会,对人民负责。由于理不清协会的内部负责的各种关系,所以协会的产品,行业标准是很成问题的。虽然我们的标准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但那过程和内容是否代表了全国技术行业的水平呢?查一查经济账目和成员背景,就知道其中的利益考量了。

1893年,美国芝加哥开办的世博会,第一次让世人看到了电气产品的广泛应用,同时也看到了电气产品的安全隐患。1896年,芝加哥诞生了UL公司,负责调查研究产品的安全特征,而同时在波士顿成立的NFPA,最初通过了两个标准,NEC(全国电气安全规范)和NFPA13(喷淋系统设计标准),分别规范电器产品和喷淋系统的安装和使用。目前NFPA大约有200个标准,规范了与火灾和电气安全相关的方方面面。NFPA的收入分成三部分:大约7万会员的会费,标准的销售和其他出版物的发行,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因此,NFPA是私营的、独立的、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相对比较公平的专业协会组织。NFPA的很多标准,是事实上的美国标准,是美国产品畅销全球的软实力。

我在教喷淋系统,所以对NFPA13较熟悉。早期的NFPA13委员会成员,基本代表了各个厂家的利益。现在的成员,减少了厂家的影响,并有意识地从政府和学校抽取代表。政府是监管部门,没有政府就不能反映社会的监管力量;学校是研发部门,没有科研就不能剔除过度的商业考量。从一个小小的专业协会,就考虑了各方面利益的均衡,一个人或势力很难影响最终的结果,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国内的安全制度改进,首先要从协会的独立化开始。自立、自传、自养,是专业协会得以成功的三个基本原则。不能保证这三条,专业协会对于开发市场没有动力,因为权力是国家给的,市场没有竞争者,旱涝都可以保证收入,这是专业协会没有利用全国的技术人才,推动标准建设,开发市场、排斥竞争者的动力。就安全市场而论,我国远远不是按照市场规律的,所以有种种乱象。

发生动车事故之后,我这个外行也收到很多访谈邀请,这种现象很不正常。真正的专家(除了那些官员)在哪里?本来专业协会应当给予他们合理发挥的平台和渠道,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技术实力和才干。现在真正的专家无法出头,我们这些外行在胡言乱语,这或许可以从垄断的技术协会中找到部分的答案。

所以,安全问题频发在于我们落后的观念和制度。态度决定了结果,制度决定了现状。

有道是,安全标准松,准入门槛低,领导声音大,基层若奈何?安全靠人本,协会靠组织,力量当均衡,拾柴火焰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471253.html

上一篇:唧筒汲桶与激桶 -- 谈古代灭火射水手段的变迁
下一篇:工程师不能创新? -- 闲谈中外对工程的认识差异
收藏 IP: 139.78.66.*| 热度|

2 高峡 vtwang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