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谈工程硕士培养 精选

已有 6283 次阅读 2011-6-3 16:44 |个人分类:工程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Education

谈工程硕士培养

 

刚刚看了袁老师发表的对工程硕士的看法,心中不敢认同,这里提出一点看法,便于大家共同探讨和认识。

大家知道,知识从来都不是稳定的,必然是在动态积累和发展之中。现在校园所教的知识,和二十年前未必相同,那么按照目前的标准,是否二十年前的学生都是不合格呢?非也。他们有他们的标准,通过了当时的标准就是合格。那么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知识积累不能应付社会发展的快速需要,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那么回学校重新学习就是一种可能。按照国内的硕士门槛,绝大多数二十年前的毕业生不能迈过,因此他们不能像正常的硕士研究生那样培养,给他们的硕士工程这条路,是他们应该得到的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只要他们有学习的兴趣,提供相应的教育产品是大学的一项基本功能之一。

 

其次,美国工程类的学生,毕业只需要120学分,而我当年的工程专业毕业学分却是150,却被美国NCEES判定为不合格的工程教育方案。差在什么地方?基础。美国强制30个学分的基础科目,包括数理化,而我们把大学化学的内容塞到高中化学,以为大学不需要化学,造成了我的工程科目,虽然学了很多,却因为设置不合理,因此有问题,这是一种教育浪费。学多了专业课,在基础方面不够重视,是大多数工程教育项目的问题,笔者从美国三所高校的消防工程科目看过来,国内的课程设置理念有问题。这个话题太大,以后慢慢说吧。

那么,美国大学生的科目那么少,靠什么来弥补知识的不足呢?靠继续教育,包括专业协会的培训项目和在职的工程硕士教育。一个单位之所以能够吸引员工留下来,很多是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让人不断学习。对于这批学生,如果要求他们作论文,写报告,为老板打工,当然不是交学费的本来目的,所以系方校方都没有打算在研究内容方面为难学生,只要他们能够通过一次写报告的机会,把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灵活使用,就是成功的工程硕士教育。

 

最近,美国消防工程领域提出,以后的职业工程师(专业工程师,PE),需要本科教育以外的至少30个学分的学术培训,否则要提高其他方面的门槛(比如从业年限等),让学位低的工程师不得不接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这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做法。150多年前,工程师的待遇和医生、律师是差不多的,现在医生和律师要比工程师多一倍以上,是他们的更聪明么?非也,是工程师的准入门槛低,导致大量不合格的人才混入工程师的队伍,降低了工程师的整体待遇水平。美国消防工程师协会提出,通过提高准入门槛的自律措施,对付社会安全的消防工程师,应当得到和医生和律师一样的待遇。为此,那些本领域的早期毕业生,和其他领域的消防插班生们,都面临着重新学习的可能性,这就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工程硕士的市场和教育机会。

 

最后,回到袁老师的问题上来:工程硕士研究生谁要?谁都不想要,但这是教授薪水的一部分,因此是强制的,必须接受的,否则学生有权告学校没有提供相关的教育机会。有经验的老师,总有一些模糊的想法、工业界的热门话题、别人的有价值工作,需要有人去总结,去发掘,而工程硕士研究生是免费的劳力,不付任何津贴,只要完成任务即可。因此,这种硕士还是有人愿意要的,在人力资源极为紧张的美国,这种免费是很难得的,因此抢着要也是可能的。关键是,老师有那么多兴趣和方向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资讯高度发达的美国,各种资讯不断送到你的信箱里,随时随地有我们不懂的资讯需要处理。因此,没有课题?对于一个认真的老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就有大量的点子可以让学生研究。作为老师,只要抓住基本理论即可,作为学生,却是难得的接触前沿知识的好机会,因此大家都是有合作需要的。比如,烟气管理就是一个很工业化,却没有科研价值的领域,让大量的消防工程硕士拿到学位,因为这是工业界的热门,却是学术界的冷饭了。让那些学生去追求热门吧,他们的就业机会就是我们教育成功的保障。

 

袁老师提问的深入分析,却是国内教师不能紧跟工业界,不能开创或紧跟工业界现状的问题。美国老师有科研(就是开创新领域)和交流(就是紧跟新领域)的必要,因此总是需要人手来开创和消化知识。不能开辟或紧跟工业界的现有水平,不能培养出满足工业界需要的学生,就是教授们不敢要工程硕士的深层原因了。看起来,这是制度问题,而制度问题又是人才问题。没有工程经验的工程教授,当然不敢要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硕士了,谁教谁啊?

有道是,社会发展专业化,效率提高因分流,提高门槛重知识,紧跟工业育人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451312.html

上一篇:说说美军脱叶剂
下一篇:求助
收藏 IP: 120.65.4.*| 热度|

8 黄富强 赵彦 刘淼 吴云鹏 王守业 彭春艳 杨顺楷 opticssim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