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说说IPAD之教育效果 精选

已有 4837 次阅读 2011-2-22 03:40 |个人分类:工程教育|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education, iPad

说说IPAD之教育效果

 

    今早到办公室,在10:21分发现一份Email通知,校内关于IPAD之教育使用效果的分享讨论会在10点钟开始,我冲了过去,赶上了后两个研究者的报告,作了一点笔记,这里来分享一下结果。

    由于错过了开头,我不知道这一研究项目的启动背景,不过从4IPAD公开发行,8月开始探索IPAD的学生使用效果来看,学校方面还是蛮重视这一研究的,至少每一个参加者都得到一台免费的IPAD,以便调查IPAD相对于其他硬件媒体的使用效果。

    不幸的是,该项研究的内容都是社科领域,如公关、设计和法律,因此没有多少我可以借鉴的科技或工程教育结果。不过从一堆参数中,可以发现学生在接受IPAD前与一个学期之后的态度变化。通常,我们都关注IPADEBOOK之功能,把它当作一个Kindle,而统计表明,学生在习惯使用IPAD之后,很少作深入阅读,只作网上冲浪(短时阅读)。检查Email和上网是IPAD的主要功能,基本不变。作游戏平台的用处在熟练使用之后有所增加,而音乐平台、Networking、调查功能,和社交功能保持持平,阅读功能比预期要低,看网上录像的功能也有所下降。同时发现,学生们首选iTunes U videos ,大概这是指导老师的制定的媒体,其次是Youtube 所以IPAD给人带来的最大方便是Email和上网,这一点与智能手机的功能有所重合。

    研究还发现,原来的Mac用户,对Ipad比较习惯,93%100%说好,而原来的PC用户,只有70%76%说好。看来用户的习惯不会轻易消除,人们对新技术都有很大的惯性或惰性。作为Mac机的老用户,韩健对IPAD的欢迎还是有历史原因的。

    对于公关专业,学生们主要用IPAD来看录像、作移动平台、Apps使用方便、便于组织和分享,与其他成员的沟通协作等。对设计专业,学生们把它当作主要的技术平台或职业发展的必要工具,认为这是发展职业的必要手段,同时维护网上社区也是重要的功能。对律师专业,强调独立思考,防止泄密或诉讼,因此不喜欢社交功能,而是对立即获取信息这一点感兴趣。

    学生们反馈,使用IPAD之后,需要投入更多的工作、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这大概是因为老师们为了测试效果而增加的各种额外工作使然。一般而言,如果是有固定答案的测试工作,学生的表现(有没有IPAD)差不多,而对于没有固定答案的群体Project,则学生们的表现要好很多,因为交流共享更方便了。

     教育的效果,可分为MeaningExperiencing),PracticeDoing),Community Belonging , Identity (Becoming )。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IPAD与传统的PC差不多,但在交互式练习和群体学习方面,IPAD有优势,优势来源于Mobility(移动性)和Instant Access(即时可获得性),因为PC开机需等待,而IPAD开机即用,这种即时可获得性,是使用IPAD带来创造性的主要原因。我想,这也是科学网博主韩健博士鼓吹IPAD好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cb75b90100kyus.html)的原因。创业的源头来源于想法,而想法通常是一闪而过,如果不能及时记录或搜索引证,再好的点子也经不起时间的损耗。IPAD开机即用,是其优于其他媒体的最大好处了。而西方教育所重视的团体协作,开创性思维又需要社区交流,因此IPAD是一种未来的发展方向,我的看法不过是别人观点的回响。

    我对IPAD的兴趣,在于其多媒体功能可以把网上练习(云计算)、在线反馈(即时调查)与教科书(EBOOK)整合在一起,会对未来的教材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看看社会科学领域的调查结果,对于工程教育还是有好处的,他山之石,或可攻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道是,社会发展快快快,一键即开信息得,知识技能保职业,沟通社交促成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415287.html

上一篇:再说教育分层次
下一篇:科普展提供者说
收藏 IP: 139.78.66.*| 热度|

4 徐迎晓 张天翼 罗汉江 齐霁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