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枪击事件看教育

已有 3718 次阅读 2010-4-30 02:04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枪击事件看教育 

最近耶鲁附近发生的枪击事件,让笔者联想到教育问题,这里试分析一二。

看了当事人的简历,很多人都感到当事人为何要执着于当医生的一条路呢?如果他不选择这条路,似乎也还过得去,然而他选择了这条路,却要了三个孩子,终于被一些小事冲垮,造成大家的不幸,哀叹之余,笔者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教我们如何才能成功的问题。

老实说,笔者没有什么优秀的可以用来炫耀的历史,因此对名次非常敏感,且感冒,看报上和周围的人比来比去,十分累人。成绩是一种尺度,有时是和智力直接关联的,所以对某些人,投入再多也无法出头。另一方面,个人的潜力如果得到合理的激发,把书本当作小说那样来研读,成绩优秀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好的老师和差的老师,大约就在这一点(开启民智,激发上进心)上有很大差别。一个人一旦悟道,成功是轻而易举的。然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就是摧残人的悟道潜力,用自古华山一条路(高考)来限制人的创造力。美国推行能力测试,不管你学过什么;而高考更像一种记忆力比赛,必须照本宣科地复制。国内教育一面要求不变(稳定才能考试),一面要求创新,让人无所适从。一个人的寿命也许很长,但真正有创造力的时间段却很短,然而在当前舆论的指引下,我们最好的创造时段却在追求物质和利益(颜如玉,黄金屋)之中,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教育问题永远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有创造。现在我们的学生不必担心温饱,却总在担心成绩(老师担心文章,而不关注教育),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当然,有人一定会和我争论名次的重要性,这就是传统的惰性和无奈。

我在这里教书,很注意不让学生比较。考卷发下去的那一瞬间,有考分的那一页一定是朝下的,就怕当事人对别人看到表示不满。当年老师这样对我,我也这样对学生。关键是自己学到东西,成绩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和尺度而已。为了成绩而学习,会造成学习目标的偏差。这是一种隐私权,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少一分比较,多一份尊重,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回到枪击事件上来,当事人选择了很难的目标,从他多次为了增加一点薪水而换工作来看,这个目标很难实现,而主导他作此选择的动机是什么?颜如玉,黄金屋。这是我们文化的偏见,教育的误区,也是高考制度不可避免的后果。曾经参加过一次学校举办的,培养企业家的讲座(都是为了学习该死的硅谷精神), 很多内容都不记得了, 只有那种社会服务的精神(或世界观),让我很有感触。人应当通过努力工作来赚钱,而不是为了赚钱去工作。如果从社会的角度来思考,就会着眼于社会的需要,而不会做出那种竞价排名之类的短视行为了。人是有很大潜力和塑性的,可是我们的教育只会塑造定型,让人拆掉重建,而不是像美国这里只产毛坯房(这里不谈道德,但有职业伦理教育,性质有所不同),让私营的商业的协会行为来修正定型提高。枪击事件,表面上看是当事人的选择失当,深层次是成功目标的问题。没有意识到实现目标的复杂性,悲剧就不可避免。然而身在美国,圈子狭窄,经济压力,身份困扰,远离亲属,谁能让我们得到反馈呢?唯一仰赖的,就是我们早年所受的教育了。

美国博士大多是外国人,不是美国人智力不行,而是现实的思考。博士毕业一样需要找工作,对外国人,读博士或许是为了身份;对本国人,读博士确实是为了爱好。博士头衔使自己找工作的空间缩小,使自己一辈子的整体收入降低,如果自己的眼光还不低,而智力又有不足,这样的博士是很失败的,最大的失败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很多人放弃本行去经营房地产,还算是适者生存的成功者;那些高学位而终身围着锅台转(开餐馆),是中等的。其下就是执迷不悟,什么都干不来的人了,而这种人往往具有高学历,习惯于国人的仰视。执着,是成功的前提;偏执,是成功的障碍。两者很难区分。是什么原因让国人前赴后继地读博士呢?舆论导向问题,是整体水平所在,需要长篇的分析,这里点到为止。

批评教育制度是很容易的,关键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整体意识不足。但愿当前的就业压力和制度的困境会让人认识到,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的需要发生共振,才会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力,做出最大的贡献。如果罔顾社会的需要,一意追求个人的名利,只会走入迷茫,对个人是悲剧,对国家,对社会,何尝不是悲剧?如果我们的校园多增加一些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做指导,或许会避免不少曲折,减少一些悲剧。如果我们的小学校长们早一点看到美国现代制度下的压力和对策,从小学就开始培养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自我认识和交流能力,大概也不会发生人到中年而不认识自己的悲剧了。就此而论,饶教授毅的建议是有合理性的。杨教授小凯提出的后发劣势,是指后发国家因为成功容易而忽视制度建设,虽然表面上一切稳定,但有可能在一次危机面前轰然倒下,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不会反思的民族,没有未来。然而制度的问题,则不是我等所能关注的了。

有道是,世界潮流总向前,父母传统难和谐;早期培养靠校园,社会需要产名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317828.html

上一篇:学生作假之我见
下一篇:油类污染有文章
收藏 IP: .*| 热度|

2 吕喆 盖鑫磊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