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大灾之后有移情

已有 3856 次阅读 2009-9-22 05:35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灾之后有移情(Empathy)

 

细野正文1870年出生,1912年时年富力强的细野正文是日本铁道院的主事。他在俄、英研修考察(真正的因公考察,不是旅游)后,从英国搭上开往北美的泰坦尼克号。

1912414日深夜,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在首航中撞上冰山。海水不断漫过甲板,15005分,史密斯船长下令放救生艇,宣布了“妇孺优先”的逃生规则,140分,最后一艘救生艇被放下海面。在逃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感人事迹:船上的管弦乐队直到船沉的最后一刻还在演奏,他们用音乐安抚着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死去的人们;来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让给一个孩子的母亲……。按照灾难学家Quarantelli的恐慌理论,当时不能逃生的旅客完全绝望(因为逃生的救生筏不够,且显而易见),绝望的人是不会恐慌的,所以很多人都能在最后关头保持镇静。

19984月,日本媒体曾公开细野的部分手记。细野在泰坦尼克号上出事后不久,曾在船舱里给妻子写信:“紧急救难信号响个不停,看到那不断闪着的蓝光,我感到恐怖。”“作为一个日本人保证不玷污日本人的名誉,平静地迎来最后的时光,但是我又等待寻找那一线希望……”写完信后,细野果真就出去寻找机会了,他听到救生艇上有人喊:还可以坐两人,一位来自一等舱的男性乘客随即跳上去,细野也抓住最后一个机会跳了上去。他说得到了船上水手的许可。然而细野正文回到日本后,没有进行更多的辩驳。有分析认为,那场灾难导致很多人丧生,而他活着回来,在心理上一直有负罪感。同样按照上面的恐慌理论,灾难中发现还有一线希望的人容易恐慌,因为他怕失去了难得的机会,所以担心导致慌乱,专注于逃生导致不顾一切。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人类维持生存的本能,只要有希望,就不放弃努力。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在任何经历恐慌的人身上,非常具有典型性。

 

在后来发生的1912年泰坦尼克号纪念集会上,“白星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了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不管在陆地还是在海上都是一样的,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所以次序逃生是道德,不是规定。实际上,对于人命关天的逃生问题,谁也不敢规定谁先死谁后死,这样做违背了人人平等的逃生原则。

在这生死存亡时刻,传说细野正文男扮女装,冒着被水手们认出打死的危险,爬上了载满妇女和儿童的救生船。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细野正文推开别人,自己跳上了救生艇。他混迹在一群妇孺羸弱者之中,侥幸捡回了一条性命。(谣言总是这么不清不楚的)。据说当时船上80%的男人都遇难了,逃生的细野成为日本男人的反面教材。细野正文回国后,随即被免去高级官职,后来他任铁道事务官,并到岩仓铁道学校任职。一直到死,他都受到道德的批判。对于他的“幸运逃生”,欧洲媒体做了大量报道,甚至还上了欧洲国家的教科书,他们指责日本人不够绅士。

1939年,细野正文在耻辱中去世。1941年,细野的关于泰坦尼克号事件的手记被发现,经和别的乘客的记录相对照,发现细野当时没有什么卑劣行为。他的子孙极力要为他恢复名誉。但是由于他不光彩逃生的说法已深入人心,翻案并不容易。1997年,电影《泰坦尼克号》红遍全世界时,细野正文的手记经美国的泰坦尼克研究财团验证,被判断为记录正确。当时美国《时代》周刊刊载了此事。灾难发生时,细野登上的是10号救生筏,而那个指责“一个日本人”推倒别人强行上船的英国乘客,则是13号救生筏逃生者。据说当时10号船还有2个座,在等待乘坐的三等客舱的客人中,细野是二等舱客,因此有优先权。

仔细研究细野正文的经过,发现他被批判的真实原因在于他是比较少有的外国成年男性幸存者,这是他逃生罪名的真实理由。假如当时幸存者中间有一位中国成年男人,西方媒体一定全面批判中国人不够绅士、缺乏教养、没有风度、不够道德等等,这是一种惯例。当灾难发生以后,人们无法立即消除对灾难的悲伤,通常会采用移情的做法,即谴责某些逃生者,来达到转移悲痛目标的目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别人都死了,你为什么活着?你和我们不一样,所以你的行为也必定古怪。通过谴责生者,可以达到转移情绪的目的。本来火场或灾难现场的行动都是自发自愿的,留不留下来完全是一念之差。说他动机不好,但求生乃人之本能,在没有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细野正文的行为无可指责。虽然他的做法不够道德,但谴责逃生者,只能显示旁观者的无知和无情。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未必比当事人做得更好!

是谁在谴责灾难的受害者(也是逃生者)?灾难的责任人需要逃避谴责,需要有替罪羊出现;记者需要新闻,所以没有同情;无法接受巨大损失的民众,同样需要有一个谴责对象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于是大家共同缔造了舆论一面倒的局面,这样做对于宣传逃生非常不利。消防工作者看逃生者,首先他们是灾难的受害者,其次他们是可能范错误的个人(因为身处现场的人们不了解全局情况),最后才是他们的职业及其可能的行为特征。没有动机就没有罪过,鼓励逃生就是要宽容逃生过程中的过错,这样做才是以人为本。

如果谴责受害人(如北京密云踩踏之后,批评民众缺乏自救常识),但没有分析清楚为何要这样做,形成一种受害者大脑简单,我有常识就没有问题了,这同样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灾难之时总有一些我们人类所无法控制的东西。认识灾难是避免灾难损失的前提,所以我们要放过受害者,集中精力研究真相。今天我们谴责受害人而不研究真相,明天的受害人就是我们,但愿这只不过是危言耸听的说法,教训永远重要。

有道是,灾难无情人有情,谴责逃生显无情。逃避己责问他人,宽容生者为教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257031.html

上一篇:核电消防不神秘
下一篇:杞人突奔看恐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