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不要让书傻了你 精选

已有 4100 次阅读 2008-7-18 11:17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不要让书傻了你

 

 

我们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表达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生活方面的也有工作方面的。这种表达也是一种生存和发展能力。

从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些“语言的痛苦”中,我们大致能领略言说活动的艰难,从“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刘禹锡)、“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杜荀鹤)、“蟾蜍影里请吟苦,蚱蜢舟中白发生”(芳干)这些诗人的自白里,我们亦能感受到他们在语言牢笼里的挣扎。

为了排除艰难为了减少挣扎,我们在学习阶段常常遵循古人和长辈的教诲:多读多看少说,努力学习,发奋读书。按照古人指引的 “见多识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方向,在读的路上狂奔,在看的路上猛跑。而当我们奔跑累了想说说话来冲淡寂寞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很难吐出属于自己的花,即便有那么几朵莲花,也是风干了的莲花标本。

于是,我们渐渐发现,就人文类学科来说,“见多”常常给我们一种错觉,那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实际上博大未必精深。正如一位年轻诗人所说的:“人类是非常情愿被引领的。食物、水源、旗帜、暴力,都曾经充当过人类的引领者。羊群的盲从,是因为它们热衷于低头啃草;而人类的盲目,则因为在他们中间,只有一个大脑,热衷思考。”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口里出来的和笔下流出的往往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断了联系。他们尽管能够左右逢源地旁征博引,但是灵魂有可能已经进入缄默状态。果真如此,就是一种骨子里面的贫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别人(既包括前人也包括同时代的他人)的人文优秀成就犹如那些从树上摘下来的美丽的果实,这些果实虽然让我们吃了,但是生成这些果实的树、土壤、气候、支配它们成长过程的四季变换,也就是它周围的世界却并没有给予我们。

我们也不难发现,花太多的时间去读去看,常常让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而思想往往伴随着孤独而生,成果常常和寂寞结伴而行。读多了看多了还会让我们容易养成懒于思考的惰性。懒于思考所导致的后果在于,尽管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但我们心中涌动着的却仍然是别人的语句,在描述当下情景和表达自己对当下情形看法时更易于从现成的诗句中去寻找灵感和帮助,从而无意中与身边的世界保持着一种冷漠而又很难觉察的距离。

 所以,我们常常发现许多人文学者针对现实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只是隔靴搔痒,在现实中仅仅起到一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用;有时甚至是驴头不对马嘴,用来指导具体问题的解决,头痛医不了头脚痛医不了脚。因为他们只是停留到别人提供的思路上,或坐在空调房里随心所欲地发梦靥。

南怀谨在《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212页上有他的一首诗: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信平生被眼瞒。武夷山老师解读为,若读书不得法,或是信了邪说,就会像苍蝇一样乱撞。干脆不长眼睛,苍蝇摸摸索索,也许还能较早找到出路。长了眼睛,就冲着“光明”去,却屡屡碰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17-32581.html

上一篇: 经济靠“断指”和 “黑肺”来发展繁荣?
下一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不准确的
收藏 IP: .*| 热度|

2 唐凌峰 蒋新正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