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zzywanglix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zzywanglixin

博文

为什么不要写综述性论文

已有 1953 次阅读 2024-1-30 15: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国际学术界(至少在我熟悉的领域),综述性论文基本上都是由对所综述的学科领域做出过重要原创性贡献的著名学者来撰写的。比如,近年人工智能最有名的综述性论文就是由深度神经网络“三巨头”联名撰写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原创者、开拓者们对相关问题具有最深刻、最全面的认识,由他们来撰写综述性论文,才能让学科“继往开来”、让读者“醍醐灌顶”。

失败是成功之母。原创者的优势在于,他们不仅知道论文发表出来的成功的结果,而更知道成功之前那无数次失败的尝试。由于论文只发表最后成功的结果,一般读者只知道这些成功,不知道这些成功“背后的故事”,而这些大量失败的经验往往比最后一次的成功更有价值。所以,在国际学术界,很少有一般学者敢去写综述性论文,因为这样是在原创者们面前“班门弄斧”,往往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肤浅。

咱们这里经常让学生去写综述性论文,这是无知者无畏,也助长了浮夸学风。学生应该写“读书笔记”,而不是“综述论文”:应该把原创者们的论述原封不动的抄录下来,仔细琢磨、认真钻研,向大师们学习,而不是动不动就对原创者们的工作评头论足。应该恢复过去的翻译制度,原封不动的忠实原著,虚心学习、提高自己。

综述论文一般读者比较多,其中有许多是刚刚进入科研的年轻学生,所以发表综述论文要特别慎重,不能误人子弟。你去发表综述论文,首先要扪心自问:我对这个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吗?我对学科的发展做出过被广泛认可的重要贡献吗?我难道比学科的这些重要贡献者们更有资格来“品头论足、指点江山”吗?更为重要的是,要诚实地问自己:我写综述论文,是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的被引用数,还是真正地想推动学科的发展?

在我们领域,通常是到了学科发展的某个重要时间点,比如十周年、十五周年等,学科的重要贡献者们觉得应该把学科小结一下,继往开来,所以联合起来写综述论文。也有许多综述论文是期刊邀请,由领域的主要贡献者来撰写。我的博士导师Mendel教授告诉我,让我不要去写综述论文,因为综述论文不算原创论文。

咱们这里热衷于写综述论文,我想起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看到综述论文被引用数通常比较高、影响力大,所以就从综述论文下手,实现“弯道超车”;

2、综述论文比较好写:拿来一些论文归纳总结一下,读读论文的引言和结论部分通常就可以了,不用钻研难懂的细节,然后发表一些评论,不管这些评论是对是错还是误人子弟,只要碰运气能发表出来就可以了(利用期刊小圈子审稿以及大牌学者不愿意审稿的漏洞),因为咱们这里的评价体系是只看你论文发表的期刊,不管你论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所以,综述性论文 --- 写,还是不写呢?您说呢?欢迎讨论!

 

相关博文:《组会应该这样开、文献应该这样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13015.html 

                      科研的六个层次》: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85710.html  

 

致谢:本文受刘庆生老师博文《综述学术论文的意义与写作》: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419849.html  的启发而写,在此深表谢意!

 

打脸:刚看了一下我的论文列表,发现我在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期刊论文竟然是一篇综述论文:

L. X. Wang and G. Z. Dai, “A review of distributed estimation theory,”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Vol. 5, No. 1, pp. 1-11, 1988.

到《控制理论与应用》官网的“过刊目次”一查,果然有啊:

当时我硕士刚毕业。惭愧啊!自己打脸!!

  

把上面这篇综述论文又看了一遍,在论文的参考文献中竟然发现我当时已经发表(或通过审稿等待发表)了8篇关于分散估计理论的论文,发表的期刊和会议包括《航空学报》、《控制与决策》、《控制理论与应用》等国内控制领域的主要期刊,以及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的顶级国际会议。由于我出国后的简历(CV)中没有包含这些论文(当时不想把中文论文放进去,也觉得这些论文与我后来的研究没有关系),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真的忘记了我还发表过这些论文。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写这篇《分散估计理论综述》论文的时候,已经在分散估计理论领域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贡献,所以我并不是新手(虽然当时我硕士刚毕业)。这篇综述论文现在看起来也是写得不错的:简明扼要、干净利落,从问题出发把现有的理论串起来(而不是罗列现有的理论结果),进而发现其中的空缺与不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99994-1419919.html

上一篇:我的读博之旅
下一篇: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收藏 IP: 223.72.36.*| 热度|

28 宁利中 尤明庆 王涛 郑永军 武夷山 贾玉玺 夏香根 邹斌 崔锦华 农绍庄 梁洪泽 陈蕴真 胡泽春 杨正瓴 刘进平 刘永红 郑强 李万春 葛及 黄河宁 叶晓明 张忆文 徐海波 郭新磊 杜学领 杨锦忠 刘跃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