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jian 科学老鼠

博文

跟随邢立达体验恐龙脚印的魅力

已有 11435 次阅读 2010-9-5 23:3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松鼠会, 邢立达, 恐龙足迹

 
看见雪地上的一片片“竹叶”和一朵朵“梅花”,你可能马上就能联想到,那里刚刚有过一阵鸡飞狗跳。看见几天前留在池塘边软泥地上的一片脚印,你如果足够仔细,甚至能分辨出哪些是自己踩下的,哪些是同伴踩下的,宠物小猴子的当然就不用说了。但是,当看见岩层上大大小小的坑,你会做一番时空穿梭,联想到那可能是亿万年前恐龙留下的脚印吗?
 
 时空轮回不见龙,石上空留龙行处。
 
想不到?很正常,没关系,因为我们还有专家,研究足迹的古生物学家就是干这个活的。他们不但能根据那些印痕推断造迹恐龙的大小和种类,甚至能像犯罪现场的刑侦专家那样,根据脚印提供的信息,推断出造迹恐龙的大小、种类,甚至复原出亿万年前的现场情景,复原出关于恐龙行为和生活细节的亿万年前的乌龙、八卦。比如,恐龙究竟是用两足行走还是四足行走,恐龙的奔跑速度有多快,恐龙如何追踪、捕杀猎物,恐龙如何休息,它们会游泳吗,恐龙是独行侠还是群居动物……对这些问题,博物馆里威风凛凛的恐龙骨骼可很难告诉你答案,而恐龙足迹恰恰可以。
邢立达,就是一位经历颇富传奇色彩的“足迹猎人”。他从小就是一个狂热的恐龙迷,十几岁时不但跟随专家去做野外考察,还创办了恐龙网。难得的是,恐龙网很快就从一个爱好者的个人网站发展成了中国的古生物门户网站。更难得的是,工作之后,他还有勇气诀别金融、媒体行业,甘守清贫和寂寞,毅然踏上古生物学研究道路,彻底将自己的爱好与事业统一了起来。恐龙迷们于是更有福了——这位优质高产的恐龙科普作家,将进一步踏实自己的专业水准,为大家提供更有深度、更有趣味、感悟更深的作品。
立达几年前开始痴迷于恐龙足迹研究,甚至都有些走火入魔了——据他说,看到路边的猫狗禽鸟脚印,他都会停下来研究一番;吃到凤爪,也要研究一下爪子和趾垫。踏足国内诸多足迹化石点之后,他于去年到加拿大留学攻读古生物学博士,更是将自己探寻足迹的足迹,踏上了美洲大陆。数年下来,他积累了大量关于足迹的研究成果和图文资料,并邀赵闯、张宗达两位国际一流的恐龙复原图画师,以世界各个主要的足迹化石点的足迹研究为基础,绘制出四五十幅大场景的恐龙的生活复原图,集结成了《恐龙足迹——追寻亿万年前的神秘印记》一书。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在此书8月的首发活动中,称赞邢立达“占据了中国恐龙科普的半壁江山”,并狂赞此书“全新视角,让人看得十分过瘾”。《新发现》主编严峰则称此书文字“生气勃勃,流淌着对恐龙深切的稔熟和真正的感情”。 
从恐龙出现的三叠纪到恐龙灭绝的白垩纪,从中国各地到各大洲的著名足迹化石点,《恐龙足迹》一书内容将全球最精彩的恐龙足迹一网打尽。有的脚印长宽一米多,足够做小孩的浴缸,那是巨型蜥脚类留下的;最小的却仅有一厘米多一点,那是小型兽脚类的小宝宝所留;有的地方仅单个或数个出现,有些地方的脚印却是星罗棋布,各种类型的脚印连成一大片;大多数脚印都以大大小小的坑的形式保留在地上,最绝的,却是一些凸型化石,那是恐龙拔腿时旁边的沉积物填入脚印坑里形成的,相当于骨肉丰满的一只恐龙脚的石膏铸模……
著名的化石猎人周忠和研究员说,“愿读者们能跟随立达讲述的足迹,再次感受到古生物学的无穷魅力和神奇”。让我们从这些精选自《恐龙足迹》的图片中,去与邢立达一起神游吧。
 

 
据说河南有只恐龙下完蛋,准备耙点土把蛋掩埋起来孵化,结果不小心在覆土上踩了一脚,踩瘪了三个蛋。碰巧这个脚印和这些蛋变成了化石,被我们的专家赵资奎研究员发现了,最终发掘出了这个恐龙的乌龙事件。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伶盗龙群体作战,曾经受到广泛的质疑。伶盗龙属驰龙类,而驰龙的很多种类都是残暴的杀手,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它们那高高翘起的杀手趾。山东莒南的驰龙足迹,不但以二趾型印证了特化的杀手趾的存在和功能,还以6只驰龙并行前进的行迹,证明了驰龙确实是群居动物,它们确实有可能一同去狩猎。
 

发现于苏格兰隐云岛的兽脚类宝宝足迹,长度只有1.78厘米。

 



发现于甘肃永靖县盐锅峡库区的超大足迹,长达1.5米,宽1.2米。它的主人很可能是身长可达30米的大夏巨龙。

 
一群大夏巨龙到古湖畔喝水打酱油。禽龙群喜欢跟着这些大家伙,总能拣到点便宜。几只驰龙尾随而至,打算捕捉那些老弱病残做大餐,惊起岸边栖息的水鸟和翼龙。足迹猎人根据盐锅峡的足迹化石,重现出了一亿多年前的热闹场景。






红圈内为兽脚类足迹,蓝圈内为蜥脚类足迹,这显然揭示了一场远古的追杀。

 


根据足迹的形状和变化趋势,可以推断恐龙会游泳。

 




霸王龙足迹霸气十足

 



《恐龙足迹——追寻亿万年前的神秘印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8。

 

   发表于2010年第4期《化石》杂志



读书荐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9921-359722.html

上一篇:家乡的童谣
下一篇:坚持7天,改变世界——漫画减碳生活
收藏 IP: 218.80.205.*| 热度|

5 邱敦莲 俞立 孟津 黄晓磊 MM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