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女儿的作文:勇气(必读)

已有 4587 次阅读 2010-12-7 00:2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勇气

 2010年11月1日

妈妈对我说过一句英文:“To be outstanding, you must stand out.”把这句话翻译成中文是:“想做一个卓越的人,你必须勇敢的站出来。”妈妈对我说这句话时,我只有6岁,完全理解不了。但是,我却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中。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一天天成长,我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让我明白了妈妈的话,让我一天天变得勇敢,一步一步走向卓越的人生。

那天是星期四,下午第二节思训课上,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听课,做笔记。“……然后再用11+23=34(),我讲完了!”教室响起了小宇的声音。原来老师让同学们当一次老师,为台下的讲解自己奥数题的做法。小宇走下讲台,于老师的声音响起:“好!讲的不错!还有别的方法吗?”正在认真做笔记的我,脑子飞快地转了起来:小宇讲的是最简单的方法呀,一定还有其它方法!嗯,如果用23……,正在我冥思苦想时,萱萱的声音轻轻地从我身边转来,打断了我的思路。

我有些不快,转身小声问:“干吗”,萱萱好像并没有发现我的不快,对我说:“你看看,我有一种新方法。”一听是新方法,我马上来了兴趣,示意她继续:“我是用比例作的……,这就是我的方法,你觉得对吗?”听完她的方法,我想了想,愉快地对她说:“对,对,你做得对!快上去讲吧!一定可以加5分的!”,我微笑地看着她,她却面露难色,说了一句让我震惊不已的话。

萱萱为难地说:“我害怕,不敢讲,你上去讲吧!”。我当场怔住,心中如翻江倒海一般,我万万想不到萱萱会这么说,往日中得到5分就像登泰山一样难,如果有一个得5分的好机会,谁会不努力争取呢?萱萱的方法非常正确,她为什么会害怕呢?我再次鼓励她:“上去讲还能得5分呐!没什么可怕的!是你的方法,又不是我的,去吧!”萱萱却依然面露难色,怯生生地说:“你就去吧,反正是给组里加5分,我真的不敢,你快举手吧!”我还没反应过来,萱萱就把我的手托起来了。我环顾四周,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这时,耳边响起了于老师的声音:“好,一一来讲吧”。

萱萱把她的书塞到我手里,做好,用眼睛催促我快点。我回头看了看萱萱,迟疑了一下,缓缓地走向了讲台。心狂跳着,脑袋一片空白,好紧张!我尽量平静地讲出了萱萱的作法,边讲边浑身冒汗。

终于讲完了,我镇定地走下讲台,耳边再次响起于老师的声音:“好,不错,加5分。”我笑眯眯地坐回座位,回头冲着萱萱笑了笑,却见她脸上乌云密布,对我说:“这是我的方法,分给我2分,分给我2分!”我灿烂地笑了笑,对萱萱说:“好,我分给你2分,但下次就不会了。如果你上去讲,5分都是你的!我上去时也紧张得要命!” 萱萱满脸无奈地说:“谁叫我不敢呢!”。

这时,我心中想: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在每个人第一次作一件事时都会紧张。既然每个人都会紧张,为什么人生道路上会有成功或失败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成功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勇气就铸造了成功人生的第一步。我终于明白了妈妈小时候对我说的话了,卓越的人都有勇气,勇气铸造了卓越的人走向卓越的第一步。俗话说的好:“两强相遇勇者胜”。勇气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之一,勇者等于强者,强者等于胜者。记住:To be outstanding, you must stand 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勇气》这篇作文是女儿的一个飞跃,她第一次用心写出了自己的生活感悟,体会到了写作的快乐,更难能可贵的是从此激发了她内心的热情,作文再也不是难题,她开始仔细观察和体会生活中的每件事,开始独立的思索和领悟,包括跳绳这样的小事,她都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她写了篇作文《跳绳》)。其实,长期以来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勇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鼓励他去独立面对困难、亲身体会生命的意义、勇敢地推翻阻挡他的高墙,只有有了这样的勇气和实践,我们的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看了这篇作文,我深深地为女儿的成长感到欣慰,也为她感到骄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9-391050.html

上一篇:坐飞机的趣事
下一篇:不惑的2010
收藏 IP: .*| 热度|

5 滕毅 任胜利 赫英 李贺军 陈颖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