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如何推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之一:定位

已有 7172 次阅读 2009-1-20 11:2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

写下这个老掉牙的题目,是因为我最近两年来在这方面的感触太深,一切缘自2007年我们在北大举行的第一届微纳米技术暑期学校上一个学生的提问:“张老师,你讲得非常好,MEMS很有前途我也很喜欢,可是我学MEMS找不到工作,这是为什么?”一向雄辩的我一下子愣在那里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意识到我深情投入和无怨无悔付出如此之多的这个事业竟然和社会没有发生关系,我忽然感到莫名的悲哀和嘲讽,我们都是自视智商过人的高级知识分子,每天绞尽脑汁胡思乱想的这些创新高科技原来是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自娱自乐!

我们怎么了?我们的科研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远离需要它的人群?为什么不能发挥它的技术优势来惠及大众?特别是我们所从事的微机电研究,它本身就是一个工程学科,我们研发的器件和系统为什么不能推广到企业和社会上去?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高科技科研成果都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而企业在重复低端和利润超薄的产品而根本没有技术创新?而我们还在为了争抢产业化的项目打破头,最后项目总是无疾而终?

想着这些问题,就像是一个在空中飞舞的人一下子被拉到了地上,我彻夜难眠,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不是等待也不是空想,更不是抱怨!从那时起我开始在全国和全世界的朋友谈这个问题,找企业界的朋友了解情况,这一了解,真得让我大开眼界,这里面的问题很多,我们先从分工和出发点开始。

首先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定义:既具有稳定性能、要能够有工人操作生产且有一定的消费群体的产品才是真正的产业化产品,绝对不是1-2个样机,也不是有几个小作坊工人开始做的手工产品,在严格的意义上这都不是真正的产品(尤其对于我这个行业)。因此,一个能够做到产业化应用的项目是需要经过8-10年的孕育和培育的,这个产业化就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了,也不是一般的团队都能完成的了,但绝对不是我们科研人员没有事情做,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在这个产业化的进程中是各司其职的,我们发挥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落实自己的分工,确定自己的定位、成果和评价标准。

而我们目前我们的分工和定位是混乱的,比如大学和大多数中科院的研究所,科研的定位应该是基础和创新,即突出作创新的研究和有引领意义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可能10%才有产业化的价值,而大多数是尝试,只有尝试多了真正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出现,而目前我们的大学的基础研究绝大多数是“跟随研究”,不具备创新性,也好,我们锻炼队伍了,谁让我们以前一无所有呢!可是很不正常的是,我们现在大多数的项目开始要求有产业化的指标(而且是大钱,几乎每个单位都以拿到这些项目为炫耀资本),因此很多教授开始写产业化的项目(至少是主力合作,找一个挂),甚至开始以各种名义成立那些不伦不类的公司(这些公司挂着公司的牌子,实际上是为了给背后的承接各种研究项目,根本不关心市场也不是以开拓市场为目标),所以各种各样的奇异现象开始出现,结题时更是要弄虚作假,根本不要谈产业化的应用,很多连样机都做不出来!

但是国家的钱投下去了,时间过去了,我们那些需要真正的新产品的企业还在苦苦挣扎,我们那些能够产业化的项目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和关系就这样耽误下来了,时间一过也就没有产业化的价值了,因为在市场上时间就是一切,不只是金钱,还是生命!

还有更坏的一个影响是:产业化的概念给弄坏了,本来是只有企业才能做到的事,现在变成每个科研人员都认为自己可以做产业化了(实际上连产业化是什么都不知道),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趋于严重,资源的配置不平衡,而且把有希望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小农意识”地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真正能够把他做大作强的企业不能得到技术上的支持,还以为自己是产业化的先锋,实际上是浪费了最好的机会!由于自己的保守意识而耽误了国家在重大技术上的产业化应用,还不自知,把很多适用于做创新研究的人才捆绑在技术工人的位置上,泯灭和扼杀了他创新的热情,浪费了大好的人力资源!如此往复,怎么可能有真正的产业化呢,但是我们培育了一个又一个无聊的奖项、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术官僚、还培训了一个又一个小肚鸡肠的“小农团队”,同时,那些来自某个欧洲和美国山寨的鬼子却拿着他们的一个又一个新产品来我们这里赚取人民的纳税钱!扪心自问,我有愧!

还有很多,下次再下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9-210882.html

上一篇:为什么精密技术和中国绝缘
下一篇:从林毅夫身上所看到的差距
收藏 IP: .*| 热度|

4 张建武 刘进平 曹聪 cgykjyjzx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