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yu36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yu367

博文

文明的侧面——救赎与使命

已有 2585 次阅读 2014-4-21 14: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明, 批判, 理性, 神性, 辩证

文明的侧面——救赎与使命


       健康的文明,不仅需要救赎耻与罪,还需要神圣感和使命感,正如“八荣八耻”,相辅相成。


       博文《耻感文明与罪感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82964-786980.html 》贯彻了自省的逻辑,自省其恶,便是向善。其实,善恶本是对立统一的,辩论家们喜欢制造一些本无对立结果的辩题,无非是建造一种崇尚语言炫技的舞台,假以比评唇枪舌剑的锋利程度。


       国人喜欢表达对美好的向往,这并不意味这缺乏批判精神。传统的儒家言论,精于仁义礼智信的描绘,而讳言坑蒙拐骗偷,大致是因为忌惮污言秽语脏了口舌,于是便统统的勿言、勿动、勿信、勿视、勿听了,厌恶到了极致,方能如此。可见,儒家的耻感文明自立言之初,已是根蒂有境了。


       扬善愈甚,厌恶则愈甚,所以,塑造神或几近于神的至善想象,已成为国人文化特长,甚至不惜拼合、杜撰,而受众往往出于美好愿望而统统信以为真,即使有基于理性的质疑,也无非明言不可之理,于是乎传奇和演义要比正史貌似更具普及型。


       讳言恶,概出于善念,常怀救赎之心,于世人行方便,儒家、道家、佛家皆有此义。但是,人生在世,所视之恶,所闻之恶,万象丛生,任你勿动、勿言,难保你不信。倘若,学而不得甚解,不小心被颠覆了对诗书礼义的一厢情愿的认识,难免没有遭人蒙骗的感觉,也不知会做出什么事来。


       偏偏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不因善恶的认识而异,看惯了诗书礼义的书生,一时无有用的文章可做,难保不会描状一些稀罕事物消遣。这些文字可都是天外的警幻飞仙,岂是凡俗之辈所能招架得了的,况且,一旦形成文字的东西,流传起来便更为顺畅,倘若受众坠入魔道,作者教唆犯罪的罪名恐怕也要坐实了。至于究竟是无意之中挖坏了镇妖宝塔,还是遭受蒙骗之后的疯狂报复,于恶果而言,或许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尽管,对此进行道德评判所花费的笔墨并不少。


       由此看来,描状邪恶,当有救赎之心;宣扬良善,当有虚实之鉴。歌颂,切忌浮夸,神圣感与使命感的产生,不能靠洗脑式的灌输,而需要切实的感受,需要面对现实,需要批判理性。梦境中有理想的殿堂,但作为人类,或许无法活着到达,只能背负救赎去朝圣,因此,面临困境时仅仅有基于人类智慧的极致理性往往不够,还需要借助信仰的神性去振作精神,这样,才能在面对非完美真相的时候,仍然保持对善的执着。理性的考虑,被塑造的至善形象,也许并不完整地存在于现实中——通常都不完整;但他们却时刻在梦想的殿堂等待着创造者兼虔诚信徒的到来——这是信仰的神性。


       因为怕丢面子而放弃救赎机会的人类,即使不能被认定为“不善良”,生命也将失去人性的光彩和神性的精彩。这算作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种解读吧。


       理性批判(对已知事物持怀疑精神)+感性崇拜(对未知事物怀创造精神),是一种不错的搭配,起码是无害的。如果我们认为文字的最佳公用是承载带有正能量的文化,那么,请带着神圣感和使命感去书写或敲击键盘,为文明的印迹贡献一些热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8939-787073.html

上一篇:追梦之旅——土气去掉 豪情留着
下一篇:六月六
收藏 IP: 61.190.88.*| 热度|

5 周健 钟炳 郑小康 黎夏 JIANH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