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59.68.77.*   [38]甘永超   2009-8-22 00:26
我早就有您的那种感觉(您在曹聪博客上的留言),只是不敢喊出来。既然您已经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现在国内的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人才评价,太不靠谱。像三鹿的奖,汉芯事件等……”,我们也就不怕在后面跟进了!

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发起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the Ig Nobel Prizes)。所有获奖的研究都真实存在,并且都在有威望的科学及医学杂志上发表过,但搞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仅不会因获奖而得到公认,并且也不大有可能因该发明研究而使科学和医学出现巨大的变革或突破。1992年,“搞笑诺贝尔奖”文学奖被授予莫斯科有机元素混合物研究院的尤利?T?斯特拉科夫(Т.Страков),他在1981年至1990年期间在有威望的杂志上共发表948篇科学研究论文,平均每3.9天发表一篇。发表的文章是够多了,不过对实际的科学进展却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只不过给科学界留下一个笑谈的资料而已。
IP: 210.73.6.*   [37]李淼   2009-8-9 22:44
小文老师,谢谢您的留言,我很好,放心。
IP: 58.30.28.*   [36]马茵驰   2009-7-15 08:43
李老师,您好,我是马茵驰,毕业两年了,根据单位的科研领域拓展需要,现在开始做水体遥感方面的工作,主要围绕水质变化监测方面的工作展开,我以前一直做作物遥感监测方面的工作,对于水体接触的比较有限,一刚开始有很多问题比较棘手,由于工作基础有限,课题立项遇到了一定麻烦,不知道李老师什么时候在北京呢,在家或者在师大,我约个时间去拜访您一下,不知道能否有幸再陪您喝杯小酒呢,呵呵。
学生马茵驰静候:)
博主回复:我在师大。明天下午4点以后应该有空,您方便吗?
IP: 119.255.40.*   [35]刘吉平   2009-7-7 20:46
李老师,我是刘吉平。昨晚来的北京。刚才打您家里的电话,总是“电话有故障”,也不知道您在不在北京。故在此留言。如果方便,请您给我回一个电话吧,我的手机号码发到您的邮箱里了。
IP: 60.247.116.*   [34]吴门新   2009-7-3 13:50
我是在上个月NOAA詹习武老师的讲座上听说他们正在做湿度遥感的数据同化,他介绍了Liang的同化流程,知道陆面反演也可以有同化的方法。经您指点,看了一下梁老师的那本书,真写数据同化这一章。唉,还是走统计反演(半物理半经验)的技术路线吧。那个观测误差协方差矩阵和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哪里去得到。我们的数值预报模式已经引进了比较成熟的大气微波遥感的同化模式。陆面遥感过程还差得远。大气遥感资料相对比较粗,40公里分辨率资料还要稀化处理,整个欧亚大陆都没多少点,算起来快。而陆面过程同化应该说还没人做过这个工作。即使用比较复杂的陆面遥感模式算一下,都嫌麻烦,主要是模型一复杂,计算时间就比较长,一幅分辨率1公里的全国图像算一遍要好久,算一旬(10天)的资料,小半天就过去了。还是统计模型比较快。同化方法离业务太遥远了。
博主回复:不那么遥远吧?王老师她们已经搞了一个陆面遥感同化系统的雏型。什么时候回来和王老师组讨论讨论?什么好事,不开始干,总是遥远的,一步一步干起来,没准能干成。
IP: 60.247.116.*   [33]吴门新   2009-7-2 15:14
李老师:
近来看到很多人都提出数据同化方法来改进反演产品的精度,Liang等提出了数据同化方法的一般性流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如何能够改进反演产品的精度?
博主回复:梁老师书里没有吗?基本意思我的理解是充分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物理过程模型,反复调整参数,得到最可靠的参数估计。你们局里搞这个的人不少啊?
IP: 60.13.187.*   [32]张学文   2009-7-1 13:51
两册,您一册,另1給上官微先生。另外一册《新疆气象手册》您留用或者給图书馆由您自己定。张学文7.1
博主回复:谢谢张老师!有时间到北师大来给同学们讲讲吗?
IP: 210.72.130.*   [31]张志东   2009-5-13 09:00
日薪,月薪,年薪;日日新。
天禺,地禺,人禺;天天愚。

和老邪玩儿,要查字典, 禺是猴的意思.
IP: 74.12.222.*   [30]majorite   2009-5-13 08:47
李院士:
你好!回信已寄到你的邮箱。谢谢您。

嵇少丞
IP: 59.75.131.*   [29]龙桃   2009-5-12 22:18
我在科学网的圈子上找了一下,没找到地学圈。看到其他圈子办得挺不错的,纳米圈还开了网络会议(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449),反响也很好。所以,地学是否也应该开一个地学圈?有圈子的话讨论很多问题就很方便了。平时的联络也可以通过QQ进行,方便、快速。强烈建议李老师您办一个地下圈子,谢谢!
博主回复:您们年轻人办吧,我积极支持。
小文
IP: 202.198.162.*   [28]汪自军   2009-5-11 23:46
谢谢李老师的关注与建议。查了资料好像跟数密度有关,molecule/cm3*cm2/molecule还正好为cm-1,但是看文献也没说在什么数密度下测得的,我再看看吧。
IP: .*   [27]汪自军   2009-5-11 20:06
李老师,我想请教一个关于吸收截面与吸收系数方面的总量。表示大气中的气体对光谱的吸收时,有的地方用吸收截面absorption cross section,单位是cm-2/molecule,有的地方是absorption coefficient,单位是cm-1,请问李老师如何将absorption coefficient换算成absorption cross section呢?谢谢!
博主回复:没作过,想当然的话,应该有分子总数吧(用气压表示)?
IP: 123.112.70.*   [26]吴中祥   2009-5-5 22:15
建议数学家带头搞起个[数学圈]!

数学家高斯说: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笛卡尔也曾说:“数学的概念和证明,能够而且必须应用于一切世俗科学”, 兰 德尔还曾说:“科学产生于用数学解释自然这一信念。”,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实际上任何科学,甚至任何的日常生活,都
离不开数学。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数学”的重要性。
[科学网]有不少数学家,许多博客也都有很精彩的数学博文,和相应的数学评论和讨论。
但是至今还未建立起个[数学圈],不利于有关数学问题的科普和深入的讨论,和促进其创新与发展。
建议数学家带头搞起个[数学圈]!


博主回复:我不算数学专业。但吴老牵头,我列名支持,是应该的吧。
IP: 124.129.172.*   [25]万剑华   2009-5-4 20:24
盼望尊敬的李院士在百忙之中能到我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来做个报告,您的学生崔健勇在我们单位,呵呵
博主回复:呵呵、不敢不敢。我当转告,但最好直接给他发email。
IP: 210.72.137.*   [24]cyhmxk   2009-4-17 14:09
李老师,您好!
我在北师大网站上查到的也是这个邮箱lixw@irsa.irsa.ac.cn,但是邮件都没发过去,请问您能给我一个别的邮箱吗?谢谢您!
博主回复:要不然用悄悄话告诉我您的邮箱吧。
IP: 210.72.137.*   [23]cyhmxk   2009-4-15 16:31
李老师,您好!我给您的这个邮箱lixw@irsa.irsa.ac发了一封邮件,请查收!
博主回复:没收到。您可能漏了.cn 吧。用我北师大的邮箱好一些。
IP: 210.72.137.*   [22]cyhmxk   2009-4-15 10:52
李老师,您好!
打扰您了!我是一名做高光谱数据压缩的博士研究生,以前只是偏重于图像压缩算法的研究,实验数据主要是AVIRIS数据。下一步想研究干涉光谱图像的压缩,但是对干涉成像光谱原理以及光谱反演理论等几乎不了解,感觉很茫然,恳请李老师能给点建议或者推荐点这方面的经典资料,期待您的回复,十分感谢!
博主回复:不是很清楚您的问题。图像的压缩,光谱维的压缩,干涉成像光谱,整个就是三码事。我不清楚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能给我发email讲细点吗?
IP: 221.239.91.*   [21]胡健波   2009-4-13 10:22
李老师您好,前几天做了TM加DEM的地形纠正。您是几何光学的,我想问一下,像TM之类没有多角度,但是因为地形而形成的观测的多角度是否能够应用几何光学模型?比如一个山是同一片林子覆盖的,不同的坡向坡度都能够造成观测角的不同。
博主回复:应该能的。94年左右,Crystal Schaaf 在 IEEE TGARS 上有篇文章,可以参考。
IP: 128.32.49.*   [20]夏新宇   2009-3-26 05:17
李先生:
您还真把我当成搞地震的了。不是的。您的博客我常看,当然很多时候不需要评论。您发的那个通知,已经看到了。现在地震预报没什么新方法可言。之前我只是在写那些“非主流”方法为什么不管用,等在这里讨论概率之后,明白了,地震局多数指标也是统计无关、机理弱相关或者无关。会慢慢写出来。现在需要的不是什么新方法,而是把机理上相关性好的(比如钻孔应变)来加密布置,然后或许能够在短期预报上有所进展。

空中那些指标(热红外、电离层)之类不会有什么用处,虽然地震局刚从科技部拿了个大项目。您可以看一下NASA项目的这个工作。曾经在2004年在USGS报告过。
http://www.agu.org/journals/jb/jb0702/2006JB004447/
博主回复:您水平是比较专业啊。在讨论中我学了不少。不过我还是觉得您绝对了一点,供参考,别生气。
IP: 128.32.49.*   [19]夏新宇   2009-3-24 00:42
李院士:

打扰。看了您在别处的问题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lix [2009-3-23 19:42:51]
这转的谁的啊?

这是一个叫做“直言了”写的,蓄意混淆视听(这是此人的专长)。此人多年反对方舟子,包括去年反对新语丝揭露地震预报骗子。他为了给任振球辩护,拿出一个什么表格来,说512是个危险日期,8月8日(开幕日)也是一个,当然什么也没发生。

看了那个“王勇”的博客,我现在痛感科学网在沦陷。李淼是反对这样的大社区的,我发现还有一条理由,大社区比起独立博客来,民科伪科学更容易传播。因为每个人不知道的事情更多,而民科时间精力极多。连您这样的大院士都一度迷惑于天文方法的预报意义,可算一例。

可叹。

博主回复:谢谢!我是觉得那篇博文有偏见、缺依据,所以问问。
好久没聊了,挺想念的。5.12的会您会去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6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