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219.246.92.*   [121]ansh   2011-6-26 00:15
李老师:
    您好!不知道您还招收硕士研究生吗?我是兰州大学的本科生安帅,专业为“地理科学”,因为对科研、对遥感真的很感兴趣,所以想来北师进一步深造,专门从事遥感及全球变化的研究。可是我本科专业并非遥感,而且听说北师的研究生名额竞争也很激烈,所以很希望老师能给一些建议,在此不胜感激!
我的回复(2011-6-26 21:03):本科专业并非遥感,并不是问题。但我对招生的细节不了解,也就给不出什么建议。抱歉!
IP: 124.16.128.*   [120]李晓明   2011-6-16 20:25
呵呵,不错的功能,留言也能有错即改,挺好挺好!
IP: 124.16.128.*   [119]李晓明   2011-6-16 20:04
最近常来围观,发现留言板老是有人占着,也来凑个热闹吧
IP: 61.174.210.*   [118]ccgoodluck   2011-5-28 15:40
李博士,请问五千年之后,我们在哪里啊?
IP: 60.190.210.*   [117]ccgoodluck   2011-5-20 16:20
嗯,对,没那么严重。我父母的确很爱我们兄弟姐妹,还对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啊。我们兄弟姐妹要多听他们的话没错的。谢谢您的提醒!
IP: 61.174.210.*   [116]ccgoodluck   2011-5-20 13:25
我有病给您添麻烦了,家丑不可外扬,我其他的没有,只有血与泪的教训。。。。。。
我的回复(2011-5-20 13:54):没那么严重。您父母挺爱您,还寄托很大的希望。多听他们的话没错。
IP: 71.174.125.*   [115]winnegele   2011-5-14 00:41
李教授您好!
很高兴在这里认识您!在网上看了您与经济观察报特约记者晏礼中的谈话“科学就是追求简单”非常喜欢。
IP: 210.72.27.*   [114]irsahuang   2011-5-13 18:48
李院士,最近阅读了您一个学生的博士论文《基于统一理论框架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研究》,有几个问题请教:
1、请问目前像素级融合的统一理论框架是一种趋势么?
2、如果进行多光谱和全色影像融合,“面向应用目的的融合算法研究”这个主题是否科学?
谢谢!祝您身体健康!
我的回复(2011-5-18 15:37):对这两个问题没什么研究,迟复为歉。
1.我觉得像素级融合说不上是一种趋势,只是多种办法之一。
2.“面向应用目的的融合算法研究”这个主题应该是可以的。
仅供参考。
小文
IP: 61.174.210.*   [113]chenglihaogood   2011-5-12 18:41
李博士,您好。很高兴能够认识您。
IP: 218.195.236.*   [112]张芳   2011-5-11 10:31
   明白了。您怎么半夜4点还没休息呢?熬夜对身体不好。谢谢您了。我好好琢磨一下第三和第五条意见。其他的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见仁见智了,这样理解对吧?
IP: 218.195.236.*   [111]张芳   2011-5-10 22:47
谢谢小文先生。我没有因为退稿烦恼。因为遥感学报是该领域最好的中文期刊,遗憾是有一点点。我更想搞明白的是:
1.我的两种光谱符不符合端元光谱和材料光谱的尺度定义?2.直径7cm视场对于土壤端元光谱测量是否太小?那么多大合适?许多的文献野外光谱测距15-20cm,做植物冠层如作物,草地等最高一般为1.5m,那么用25度视场角,也只能覆盖60-70cm直径范围。3.如果我的室内光谱不能叫做材料尺度,那么是不是将野外的土皮原样搬入实验室才能算是材料光谱呢,可是细细思量,这样似乎也说不通,因为对反演土壤成分不利,磨碎了倒好像更符合材料的概念。
    无论期刊好坏,发表文章具有公开交流性,如果这几个问题不能确定,对读者可能会有误导,同时我以后进行实验设计时依然会感到困惑。因为我们在新疆出一趟野外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原以为我的实验设计经过反复斟酌,是合理的,可是面对专家的质疑我的确难以解释。所以向您求教,想请您就上面几个问题给我个明确的界定,以帮助我以后的工作能做的更规范些。谢谢您了。
我的回复(2011-5-11 04:35):张芳,您好!
我觉得我前边已经回答了您这次留言中的问题
谢谢理解!
小文
IP: 61.174.210.*   [110]chengzhenxiang   2011-5-10 13:41
我们带他到我们汉川市此类型的医院看过病了,因为在这医院里有我们的熟人可以真诚用心负责地帮忙啊,给他开了他从来没吃过的一种药,这药效果好极了,谢谢您的关心啊
IP: 218.195.236.*   [109]张芳   2011-5-10 13:25
谢谢李老师。问题源于我投稿遥感学报的一篇稿件。主题是:材料波谱与端元波谱对碱化土壤的响应特征
及尺度转换。通过了二审,但是终审时给予了退稿,意见是:
     论文提出的研究问题很好,作者获取了大量土壤波谱和配套土壤样品参数的观测数据,具备很好的研究基础。但是目前的稿件所述的研究方法需要改进,综合专家评审意见建议您做重大修改后重新投稿或改投他刊为了便于您进一步修改文章将具体评审意见列举如下:
1.论文2.4节所述对材料波谱的测量不规范。如论文所引,材料波谱是在实验室内严格控制测量条件下对样本进行测量的波谱,所谓“实验室内严格控制测量条件”,应包括标准的实验室环境、标准波谱测量仪器、标准光源、按照规定采样和制作测量样品等,而作论文中测量土壤材料波谱的实验不符合这些测量规范。具体标准规范请作者查阅相关国际参考标准,可参考美国USGS波谱库及相关文献。
2.论文测量土壤材料波谱的视场与2.3节所述测量端元波谱的视场基本相同,均为直径7cm,所测得的同目标土壤的端元波谱与材料波谱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土壤样品进行过处理。未进行处理的“端元波谱”测量针对自然目标土壤表面。对样品进行晾干、过筛等处理后的“材料波谱”测量的是(0~20 cm)土壤层的混合体,其中包括土壤表面和20cm深层内的样品。因此,作者进行的相关分析、拟合模型及其结论,实际上反应的是这两种采样的差异,不能称为端元波谱与材料波谱的尺度差别。由此分析,文中所述 “端元波谱与pH值高度正相关,材料波谱则与pH值之间不具有相关性”的结论是否来源于对样品晾干、过筛等处理,而不是两种波谱尺度的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3.论文需要从参数变化与波谱特征形成的机理上深入分析。
4.端元波谱作为支持像元观测估算地表参数的重要参量,仅采用直径7cm观测视场太小了,很难与30m分辨率的TM像元数据结合使用。

5.建议作者根据实验数据,设计合理的研究问题,如研究土壤表面波谱和20cm深层内样品波谱与土壤参数的关系。。

   这里面的问题我认为第一条是可以商榷的,国内外文献中由于仪器、配置光源的大小等因素,测量时的距离等设计也不尽相同,如果不作为公共波谱库用,我的暗室布置,仪器架设等应该是相对合理的。
   第二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因为我原来一直认为土壤端元光谱是野外土壤自然表面的光谱,土壤材料光谱则是土壤表层一定深度的样本经过分散处理后的实验室测量结果。现在问题来了,野外一株植物的冠层波谱是端元尺度,实验室一片叶子则是材料尺度,叶子在室内与室外均是同一片叶子。那么土壤呢,如果分散了,它的野外的表面性状被改变了,似乎不能冠以不同尺度这个概念,可是他们仍是同点取得的土壤样本啊。这里我有点糊涂了。而且,室内土壤光谱研究的诸多论文中,我还没有发现不对样本进行处理,直接将野外的土皮搬进实验室的。
   至于端元波谱的7cm视场问题,我觉得不应该是个问题,我需要采集纯土壤的波谱,只要样点周围土壤性质相对成因一致,环境因子类似,异质性较小,测试环境理想,那么数据应该就是可用的吧。
   总之,这些意见使我以前认为理所应当的概念产生了歧义,您是权威,所以希望您给予指教,让您受累了。
我的回复(2011-5-10 22:03):张芳,您好!

我觉得评审意见3,和5是比较好的。如果能很好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能形成一篇向《中国科学》级别刊物的投稿。所以不用泄气。

小文
IP: 218.195.236.*   [108]张芳   2011-5-10 11:42
小文先生您好:
    有个关于材料波谱与端元波谱的问题想要请教
概念:材料波谱是在实验室内严格控制观测条件下对样本进行测量的波谱。端元波谱指测量地物比像元小、在野外测量的相对均一目标的波谱(万华伟等,2008)。
    我用两种方法采集了土壤光谱数据:
1.野外波谱测试时间为10:00~14:00(地方时),与卫星过顶的时间基本相同。测量期间天气状况良好,晴朗无云,风力较小,光谱仪采用垂直向下测量的方法,与多数传感器采集数据的方向一致。选择无植被覆盖的碱土,采用25 °视场角,测量高度15 cm,覆盖直径约7 cm,每隔10分钟对仪器进行一次优化与校正。对每一种样本作5次测量取算术平均值,得到该土壤端元波谱反射光谱曲线。
2.室内材料波谱测量在暗室中进行。土壤自然晾干后,过2 mm筛,装入直径12 cm盛样皿,直径大于光谱仪视角覆盖范围,将土样用直尺刮平。室内光源为50 W卤素灯,悬放垂直高度40 cm。取天顶角30 °,与端元光谱测量相同。测量高度15 cm,垂直向下测量,每隔10分钟对仪器进行一次优化与校正。对每一种样本采取10次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样本材料波谱反射光谱曲线。
    请问,我这两种数据可以称作端元光谱和材料光谱吗?.
      室内的土壤样本是在野外光谱测量对应样点上取得的。
    从许多文献上看,他们通常说是实验室光谱,并不称之为材料光谱.
      另外,有专家给我的意见认为野外端元波谱测量土壤,用直径7cm的视场太小了。当时主要考虑要排除植物的干扰,那么多大视场可以算端元波谱呢?.
      还有,土壤的材料波谱是指对经过分散磨碎处理的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测量获得的呢,还是将野外自然状态下的土皮整块搬取,保持其自然状态不变,晾干后对其原始表面进行实验室波谱测量获得呢?.
      叨扰相问,盼请指教。
我的回复(2011-5-10 12:45):指教的不敢。讨论挺好。这个问题实际上牵涉遥感很多方面的应用。容我考虑一下再复。谢谢!
IP: 124.16.186.*   [107]付碧宏   2011-5-9 09:05
老邪,最近千万不要去重庆出差,小心一到重庆就请您去“唱红”,不唱红的话,就把您“双解”了!哈哈......  碧宏给您提个醒!
IP: 61.174.210.*   [106]chengzhenxiang   2011-5-7 18:36
李博士,您好!我是成超的老爸,成超他有病,以前经常在您这玩,把您这里当QQ聊天了,给您添麻烦了,实在不好意思啊!他小孩子不懂事又有病,请您见谅啊!
我的回复(2011-5-9 22:57):啊,没关系。带他去看病了吗?
IP: 112.80.148.*   [105]陈昌春   2011-4-24 22:23
  李老师:您好!昨天我在南京大众书店买了《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理学分册)》,里面介绍了你对文史的兴趣似乎更大于理工的兴趣,曾撰写过驳姚棒子的文章。恭贺李老师高坐地理学庭堂。
  可惜我东施效颦,人文似有得,水文尚幼稚。但慕贤之心犹存,喜欢阅读传记作品。有个疑问:陈传康为何不见,他的旅游地理研究独步国内,并且似乎不符合前言中的三不列原则。
  阅读写你的文章没有感觉异常(我看书有时喜欢先看后面),可惜首篇《张相文》有明显的文字粗糙之感。不说漏洞百出,从语法、标点、逻辑来看至少可说存疑几十出。此书似乎承当不起孙鸿烈院士在前言中所说的丰碑。就首篇文字质量而言,说合格都有点勉强。
  特此告知,以免您将此书当成精品向别人介绍。此书至多称作精装(这倒名副其实,摸上去手感很好)。如感兴趣,容我日后详细说明。
IP: 114.249.135.*   [104]王亶文   2011-4-24 10:47
请评论我的新文,以笔会友不亦乐乎——与好友李小文、侯成亚谈心。
IP: 61.174.210.*   [103]ccgoodluck   2011-4-20 10:45
我ccgoodluck的
终身网名:成宏泽
终身姓名:成超
       生日:(公历)1986年9月21日21点35分(处女座)
                  (农历)1986年8月18日21点35分
       父亲:成先生(农民)        母亲:林女士(教师)
       家乡:湖北省汉川市
       学历:高中(只读到高二,未参加高考【 ?】)
工作经历:绣花工,药厂操作工,电脑制版员,咖啡厅吧员,酒店门童,酒店服务员,小学语文教师,小学科学教师,初一数学教师,药厂操作工
工作时间:2005年9月——至今
工作地方:浙江绍兴
去过地方:北京,武汉,杭州,绍兴,余姚,温岭
目前身价:约3.5万元(六年工资总和)
代表论文:《飞碟武器设计方案》《引力场中心论》
崇拜偶像:我爸爸,我妈妈
我的梦想:我一定要为我爸爸买一辆新的北京现代的轿车
我的心愿:我的爸爸妈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福寿安康,我的兄弟姐妹身体健康学业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
喜欢颜色:蓝色,白色,银色,黑色,紫色
个人爱好:上网,听音乐,看电影
身体体检:身体生理一切健康,但精神状态欠佳【 ?】
恋爱经历:一次(彻底失败【 ?】)
伤心经历:我本来想像泡泡网CEO李想那样开创自己的网站,但是现在我彻底绝望了,因为我的初恋精神病女友导致我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我只能等下辈子再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目前状态:未婚
————————————————————————————————
我ccgoodluck的
终身手机号:18767502176
  终身QQ号:615807427(昵称:梦想蓝天白云)
欢迎科学界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与我联系,谢谢科学网给我展示的机会!谢谢!
                                                                        2011年4月20日
IP: 222.168.37.*   [102]wdw199034   2011-4-20 09:00
请问如何在墨卡托投影的海图上绘制出大圆航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