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这帮中国真学霸,靠八股文的底子学外语学科学,为复兴中华而读书却消亡于封建当中

已有 2961 次阅读 2019-10-28 10:0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一百多年前,一群封建守旧的人将国家弄得乱糟糟的。等到沿海大门被武力打开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于是,他们招募了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5岁的少年,扛起振兴一片空白的海防事业的重担。

当我们抱怨中学压力太大时,这些从小学习“八股文”的少年,却突然要用英语学航海知识,用法语学自然科学,教材也全是英法原版等。


他们鲜少有放假休息的时间,一年365天中有349天都在学习。不到20岁,他们便学会现在大学四年才能学完的高难度课程。

他们每三个月,就要进行一次小考。如果考了三次三等,就会被学校除名。这可比近期取消大学毕业前的补考制度严苛多了。第一届制造业招了105个学生,最后只剩39个毕业,淘汰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

如今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船政学堂当年校规的严苛,稍有松懈便会被学校淘汰。这些一百年前开挂的学霸们最后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回顾这段鲜为人知却又发人深思的历史。

 
在介绍这段历史之前,先讲述一个荒唐的闹剧。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突然意识到本被自己看不起的“蛮夷之邦”拥有着远超乎自己的技术实力。于是,当初清政府想向英国购买军舰,结果英方要求拥有实际控制权,美其名曰“英中联合舰队”。

清政府当然不会同意,毕竟天底下哪有花了钱东西还是卖家的道理。结果英方却在这件事情上耍无赖。在威逼利诱之下,清政府还莫名其妙地赔偿英国官员劳务费。

更令我们感到窝囊的是,西方国家还嘲笑中国就算拥有了军舰,也会形同虚设,无一人有能力开。


得此教训,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决定自己在福建兴办海军机构。它将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海军基地,一个集自主造船、海军训练和军舰调度于一身的多元机构。
 
造船设备花大价钱来买就足以,但海军人才上哪里找呢?当时连见过现代蒸汽船的人都寥寥可数。为了培育人才,左宗棠组织设立了一所有规模的新式学堂,取名为“求是堂艺局”,后更名为“船政学堂”。

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教习都是从外国花重金聘请回来的外教。它的外教规模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


可等到学堂开始招生时,人们却不以为然,甚至将它视为是没出路的地方。对于那些被科举制度禁锢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的脑袋只有考取功名利禄才是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反观学堂主要学的是洋文和造船,对他们的仕途几乎毫无帮助。于是,为了吸引考生,新学堂一再放宽招生条件,它不问家庭背景,只招收“颖悟少年”和“粗通文字子弟”,完全没有起点功名的要求。最诱人的是,考上学堂的学子非但不收学费,还会给予丰厚补贴。

依照新学堂的入学章程,只要能够考取新学,不但读书、吃住、看病费用全免,制服、书籍、簿册全由学校提供,每月还能得到四两银贴补家用,成绩一等的更有十两银子的嘉奖。
 
当时学堂的外国教习

尽管条件优渥,但在科举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报考人数仍是寥寥无几。而报名的大多都是家境贫寒的子弟,其中就包括了当时年仅14岁的严复。

那一年,他的父亲突然病故了,使得整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陷入了困境。原本也正准备考取功名的严复,不得不选择放弃。
 
于是1866年12月23日,少年严复参加了学堂的招生考试。经过笔试和面试,严复顺利考取了第一名,重新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在当时,不学传统国学而去上什么新式学堂是一件非常没面子的事情,严复以及其他学堂子弟因此还受到了别人百般嘲讽。


学堂正式开学后,校舍还未建成,校方临时借了城南一座寺庙的空房来做教室。为了解决学生和外教之间的语言隔阂,学堂还在福建四处搜罗懂得外文的人才。

就这样,学生们就在暮鼓晨钟的古庙里,开始苦练外文发音和文法。那个年代,他们连纸质的词典都没有,只好一遍遍誊抄外教在黑板上写下的笔记。
 
为此,时任船政正督促的日意格带领法国教习连夜加班,以最短的时间编写出法文版《福州船政学校常用技术词典》。
 

负责管理学堂事务的日意格

有了工具书后,学堂的孩子们才开始认识那些如天书一般的专业词汇。

后来有一位船政学堂的老师在他的述职报告中记载:“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只是上四天课,就显示了他们极为敏捷的智力,八天以后,他们流利地拼读各种单词,在石板上写出所有的字母。无疑六个星期后,他们都会拼读,还有好些人还将会书写。”
 
学堂的课程十分广泛,相当于我们在中学时期就要学完比大学四年还要多得多的课程。比如前学堂制造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船舶和轮机的制造,必须学习法文、数学、物理和机械学,以及专业实践课等等

而后学堂的驾驶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英语、数学外,还要学习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等等。

光是听课程名就能想象到是天书的内容,他们就这样啃下来了,并没有被各种定理公式和机械构造所难倒。
 

除了学习近代科学知识之外,他们还要学习传统文化,内容包括孝经、诗、书、礼、易。因为怕滋生自由思想,变得难以控制。

而面对如此繁重的学业,他们只能往死里学。虽说每天只用上六个小时左右的学,但他们私下的时间也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拼命学习写作业。

根据校规,学生每年在学校349天,只有端午、中秋、春节可有几天假期回家探亲。每逢星期日学生可出校放风。等到召集号一响就要立马赶回,超过15分钟记一次过,超过一小时便要被勒令退学。
 

当时学堂的校规更是相当严苛。他们每三个月,就要进行一次小考。如果考了三次三等,就会被除名。第一届制造业招了105个学生,最后只剩39个毕业。驾驶专业的100个人,只剩33个毕业生。

在接下来两三年中,这所学堂也已培育出三届共93位造船和驾驶专业毕业生。
 
船政学子们首次登上中国历史上的舞台,是1874年的日本侵台事件。当时日本趁机入侵台湾,沈葆桢带领船政学子驾驶第一支中国蒸汽舰队,投身到保卫国家疆土的战场,使日本首次武力犯台失败。

在这之后,沈葆桢又以兴办船政的开放性思维建设开发台湾,在很短时间内推行一系列国防、行政、经济、文化政策。他们在绘制新式地图、矿产开发、电话电报等方面施展身手,为台湾近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日本入侵台湾事件


毫无疑问,这些学生是聪明、勤奋、十分刻苦的。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但凭借学堂上的知识还远不能造出军舰来救国。要知道,世界各国正在开展造军舰的比拼。

到了1876年,30名船政学生历经40天的远洋航行,抵达法国马赛。按照原先的安排,他们被分成两拨:一拨18人留在法国,另一拨12人前往英国。
 
这当中,18名留法学生被送到了法国中部、西北部、东南部的各种高等技术学校。完成学业后,几位学子又送到欧洲其他国家的船厂和兵工厂,学习考察新式船身、轮机、军工装备和全新的生产方式。
 

如今绝大多数留学国外的孩子,主要的目的基本是为将来找个好工作,挣大钱。即便是个好好学习的乖孩子,也会趁机四处周游。
 
可对这些学堂学子来说,他们不敢没有想着挣大钱,而是一心想要寻找国家富强的秘诀。在学习造船的同时,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军舰制造鼻祖的魏瀚还以浓厚的兴趣攻读了法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欧洲法学博士。
 
而精通法语的陈季同,到法国后没有学习造船或轮机,而是来到巴黎自由政治学堂研读“公法律例”。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中国近代史通晓拉丁文、英文和德文的外交官。

晚清中国最牛外交官陈季同

当这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子学成归国后,就立马投入了工程事业中。

以魏瀚带头主持设计监造了中国人自主制造的全钢甲战舰“龙威”号。这艘战舰的各项技术参数在当时世界同类战舰中居中上水平,堪称近代中国自造军舰的巅峰之作。

“龙威”号不久改名为“平远”号,划拨刚刚成立的北洋海军。在六年后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它以出色的钢甲防护和作战性能重创日舰松岛号。
 

尽管一艘艘中国自主监造的军舰做出来了,但迎接他们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各种质疑和讽刺。满朝的文武大臣都认为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在海军身上了。

因为当时大清朝仍是处于十分僵固老化的状态,如果不是科举出仕的话,是很难施展自己的宏图壮志。比如当年的优秀毕业生严复就因为没有任何功名和背景,未能成为海军军官,只能到北洋水师学堂当一个穷教习。

而这也让他暂时逃过了一劫,没有像昔日同窗好友那样战死在海上。可当时活着真不如死得痛快。甲午战争惨败后,迂腐的人却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到北洋海军身上。


迫于朝野的压力,朝廷裁撤了海军衙门和海军学堂,甲午战场幸存海军军官被一一革职,遣回原籍,他们成为众矢之的,人人得以口诛笔伐。

逃过一劫的严复深知这次战败并不是败在武器装备上,而是输在了整个国策上。当日军正花大价钱购买先进军舰时,清政府居然将用于海防事业的钱挪去建颐和园等等。

于是,严复奋笔疾书,发表了自己对眼前这个破败帝国的看法。后来严复也因翻译《天演论》成为了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而当年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们,他们为了学习民主科学拼尽了全力,不曾想却是在为一个腐朽帝国而争斗。

庆幸的是,他们身上那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仍感召着世人.....


纪录片.《船政学堂》2014-05-28
(美)本杰明·史华慈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 
严复著《天演论》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
姜鸣著 《》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三联书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66991-1203705.html

上一篇:动物们尝到的味道,和人类有什么不一样?
下一篇:没学过经济学,怎么拿诺贝尔经济学奖?学心理学可以!
收藏 IP: 113.68.150.*| 热度|

2 苗君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