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VICE ● 霍华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rdvice

博文

提升论文录用机会的要领

已有 1923 次阅读 2022-6-10 12:36 |个人分类:期刊投稿|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108 提升论文录用机会的要领.jpg

许多的论文作者都经历过被拒稿的痛苦。

如何提升论文的录用机会,是每个科研人员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总体来讲,解决这个难题的要领包括以下六个:期刊匹配准确;创新性论点和重要性足以服人;避免明显错误;避免关键性缺失;具有合格的英文水平;遵循期刊格式规定。


1. 期刊匹配准确

期刊匹配准确包括内容范围、创新性、重要性这三个方面。

关于论文的内容是否吻合期刊的刊载范围,首先可以查阅期刊网站主页上的投稿范围介绍。如果仍然搞不清楚,论文的作者可以使用电子邮件向期刊主编发送投稿前问询信询问。一般来讲,大约有一半的期刊的主编是乐于回复和告知的。这样做能够避免投稿时在内容契合度方面的盲目性。

文的创新性水平和重要性程度有高有低,关键是要找到与它们相匹配的期刊进行投稿。创新性不同于重要性。如果一篇论文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重要性不足,通常是指这项工作的影响力范围比较狭窄,仅适用于某个学科的某个方向,而不能对其他学科甚至公众在大范围内产生影响。著名的顶级期刊《Nature》就非常看重论文的重要性,要求具有在很大范围内的影响力。

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通常不仅对于创新性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对于重要性的要求也很高。其原因是这种期刊的内容覆盖范围通常比较大,例如采用一级学科名称作为刊名(如物理学)。那么,声学中某个方向的论文必须在创新性和重要性上都很突出,才会被这种期刊录用。如果重要性不那么突出,这篇论文则更容易被以“声学”(二级学科)命名的期刊接受。

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期刊采用几级学科命名刊名与影响因子之间具有任何必然联系。有些以物理学命名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很高,而有些则很差,甚至没有任何影响因子。反之,有些以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命名的期刊则具有很高的影响因子(例如临床检验诊断学),而且高于以一级学科命名的期刊(例如临床医学)。

论文的作者在投稿时可以按照期刊影响因子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试投。一般来讲,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期刊的审稿时间比较短,因此在拒稿后不会过于耽误后续投稿。


2. 创新性论点和重要性足以服人

无论将论文投稿给什么影响因子的期刊,论文的创新性论点都应该足以服人,对于工作意义即重要性的阐述定位应当实事求是及令人信服。最常见的同行评议拒稿原因就是论文的创新性不足,或者作者对重要性的论述不足以服众。这属于在新发现、新方法或新技术方面的硬伤,需要在科研项目刚开始时就认真策划应对。


3. 避免明显错误

另一个常见的同行评议拒稿原因是论文具有明显的常识性错误。这种低级错误通常会导致审稿人直接拒稿,而不给予修改机会。因此,论文的作者务必注意仔细推敲数据、图表和结论,避免产生常识性的明显错误。


4. 避免关键性缺失

同行评议审稿专家除了在原创性和正确性方面审查论文外,还非常注意在完整性方面的审查。完整性从大的角度来讲包括科研工作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内容策划,从小的角度来讲包括某些关键而不可忽视的参数是否缺失。如果业界的研究习惯表明某个参数必须在论文中展示,而论文中却有所缺失,那么这种低级错误会被审稿专家认为是水平极差、缺乏常识,而导致直接拒稿,不会给予修改和补充的机会。同理,对于关键参考文献的梳理,在引言部分也应当注意尽量保持完整和追踪最新的研究状态。


5. 具有合格的英文水平

虽然很多期刊的审稿人更加看重技术内容而对较差的英文有所容忍,但是如果英文太差,也会导致直接拒稿,丧失修改的机会。因此,论文的作者与其冒险在审稿阶段被拒稿,还不如在投稿之前就提前将英文写好,或请专业的英文母语编辑帮助润色稿件——早晚要做的事情,晚做不如早做。


6. 遵循期刊格式规定

如果论文的作者不遵守期刊的投稿规定,被期刊编辑直接拒稿是大概率事件,根本不会有同行评议的机会。论文的作者在投稿前必须认真阅读期刊官网刊登的投稿指南或作者须知,并需要特别关注标题页、投稿信、亮点(highlights)、作者贡献度声明、其他各种声明、摘要字数、稿件行距和字号、参考文献引用格式等规定。

aca_ads_970x250.jpg


google_ads_1900x1000_CN_01.png


Zhihu_WeChat Image.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61180-1342383.html

上一篇:开放获取和早期经典免费数据库
下一篇:SCI英文论文的投稿指南精要 - 中医药期刊概述
收藏 IP: 117.60.253.*|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