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草堂——猪の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mengjin 行为上保守,思想上激进

博文

断背山之谜 精选

已有 17231 次阅读 2016-5-2 23:52 |个人分类:科普作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同性恋, 假说

      【世上所有的感情,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只是人类万千情感中的一种,无需考究对与错,因为爱本身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

     同性恋现象在人类和动物界中普遍存在,是具有真实生物学基础的正常行为,目前已有21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同性恋合法。达芬奇、图灵、库克、朱迪·福斯特、谢耳朵(吉姆•帕森斯)、凯恩斯、南丁格尔、牛顿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同性恋者为同性恋增添了绚丽的光环,时至今日同性恋已不再是病态、不正常的标签。事实上,性取向一直以来是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课题,其中包括进化生物学家。

     真同性恋是由基因控制的,目前已初步确定与同性恋行为有关的基因包括FucM、Xq28、Wnt-4、miR-941、ZNF804A(rs31480)、Sphinx等。比较有趣的是,这些基因分别控制男同(雄同)或女同(雌同),这意味着虽然都是同性恋,但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的基因基础是不同的。理论上,同性恋基因本身也是爱情基因,野生状态(正常)为异性恋基因,突变状态变为同性恋基因,即同一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状态分别控制着异性恋和同性恋。依据该逻辑,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男女对爱情的体验和态度有着巨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控制男女爱情体验的基因有差异。Xq28是男同基因,该基因也跟近视(视力)有关,这可以从侧面揭示为什么男人在择偶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女性外貌,常被鄙称为视觉动物。

      同性恋由基因控制,同性恋是进化的产物。依据不同的文献,人类群体约有2%-10%的同性恋,调查数据的范围变化较大,但不管是2%还是10%,世界上同性恋者的绝对数量都十分庞大。由于同性恋不生育后代,理论上同性恋基因面临着极高的淘汰风险,但同性恋基因为什么没有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这是生物进化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目前,有关同性恋的进化假设有很多,来源既有严肃的学术杂志,也有不严肃的娱乐媒体。同性恋的进化假设/假说,包括:

(一)“性欲过强”假说

     有调查数据显示,同性恋者的平均初次性行为时间早于异性恋者,同性恋者的平均性伴侣数也多于异性恋者。据此有人提出,同性恋是因为性欲过强,可以男女通吃,所以出现同性恋行为。这种解释很不严肃,而且解释对象是双性恋(男女通吃)。

(二)“性伴侣补偿”假说

     在单性别环境中,比如修道院、监狱和军队,同性恋行为更容易发生。动物实验也证明,处于发情季的雄斑鸠,当用母鸡、甚至是抹布替代雌斑鸠后,雄斑鸠仍然会坚持向母鸡、甚至抹布求偶。所以,有人提出,同性恋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性伴侣缺失后的补偿、替代行为。

(三)“转移生育力”假说

     同性恋不被自然选择淘汰,需要解释同性恋者虽然不生育,但并不影响群体整体繁殖效率的难题。意大利科学家发现,同性恋者的女性亲属,比非同性恋者的女性亲属要生育更多的孩子,平均为2.7 vs 2.3个后代。这相当于同性恋者的生育转移到了自己的女性亲属身上,虽然同性恋自己不生育,但通过自己女性亲属更强的生育力,使得自己相同或相似基因的传承得到了补偿,这样同性恋者的基因依然可以在群体中传递下去。

(四)性别对抗(sexual antagonism)假说

     这是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出来的结论。模拟结果发现,控制同性恋至少需要2个基因,且至少有一个位于X染色体上。同性恋基因实际上是同时增加男人与女人对男人的吸引力,具备该基因的女子性成熟更早,具备生育更多后代的潜力。

(五)“亲族选择І群体选择”假说

     加拿大科学家通过对萨摩亚岛的实地研究发现,男同性恋更容易关爱亲族子女,促进自身的种族延续。每位男同性恋间接地促进侄女、外甥数量增多2个左右,这间接弥补自身没有后代的劣势。同性恋放弃自己生育后代,为非同性恋亲属节省资源,转而通过帮助兄弟姐妹抚育后代、提高其生存几率的方式来间接地完成自己基因的延续,在自然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这是种极为有效的群体生存策略。

(六)“同胞竞争”假说

     有研究表明,男孩每多1名同母哥哥,同性恋概率就上升33%。对于哥哥来说,弟弟变成同性恋,就少了争夺异性、以及养育后代资源的竞争。科学家推测,男孩胚胎改变了母亲的子宫免疫环境,哥哥的H-Y可提高在同一个子宫中的弟弟成为同性恋的概率。为了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竞赛从母亲的子宫就开始了。有道是,亲情很温暖,但现实很残酷!

(七)“性选择放松”假说

     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动物为了争夺配偶,往往打得天昏地暗、头破血流、甚至是一命呜呼。性选择是很残酷的,木有女朋友的痛也不仅仅限于人类。过于强烈的性选择,不利于群体成员间的合作,在特定条件下反而不利于群体的生存,所以进化就衍生出一种性选择放松的机制,用来应对超高强度的性选择。同性恋的出现,避免了对异性的疯狂竞争,使得性选择强度有所降低。性选择强度降低,并不影响群体成员在其他方面的合作,在性选择强度很高的群体中,一定比例的同性恋反而有利于群体的整体生育效率。

(八)“非适应性副产品”假说

     该假说认为,同性恋只是“某进化现象”附带的副产品。这个“某进化现象“具有极高的进化优势,同性恋对群体生殖带来的劣势,通过“某进化现象”的进化优势得到弥补,尽管同性恋对种群繁衍不利,但由于与之偶联的“某进化现象”的进化优势明显,这使得同性恋基因得以存在。至于“某进化现象”到底是啥,目前没有定论,有人猜测可能是人类的一夫一妻制、或对性爱的心理适应等。

(九)“社会声望”假说

     在前工业化社会,同性恋者往往更容易成为牧师或僧人,牧师或僧人的社会声望传达给他们的亲属,这种额外的社会声望有助于提升亲属繁衍后代的热情,这样使得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基因数有所增长。这个假说有个因果关系需要弄明白,即到底是因为同性恋而选择牧师或僧人这一职业,还是因为牧师或僧人由于单性别环境而容易导致同性恋行为的出现?

(十)“平衡多态І超显性”假说

      镰刀型贫血病基因纯合致死,但杂合状态可抵抗疟疾,提升个体的适合度。由镰刀型贫血病基因纯合致死的遗传学现象得到启示,有人推测,大致意思是同性恋基因纯合子为同性恋,杂合子表现正常且具有某种优势(比如高生育力)。同性恋基因纯合比例低,杂合比例高且具备进化优势,所以同性恋基因可以在群体中一直低频存在。 

 

【图片源自公开网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5006-974394.html

上一篇:关于举办“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国际培训班”的通知
下一篇:NgAgo 能够超越 CRISPR吗?——老外评论拾碎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22 李颖业 戴德昌 黄永义 陈南晖 谢平 武夷山 邢志忠 刘俊华 金拓 王有基 陈飞 牛丕业 王兴民 陈志飞 魏焱明 刘全慧 陆俊茜 葛素红 neilchau xlianggg liygmail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