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feng08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kfeng0810

博文

按标题搜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 为《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一书作序
2023-8-9 16:50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 为《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一书作序 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然科学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部分。一个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历史,也是这一领域的专业教科书的重要内容。 人类历史就是 “ 人的故事( His-story ) ” ,有人有事才会使历史 ...
个人分类: 中国遗传学史研究|109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对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李竞雄院士
2023-7-31 14:08
对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李竞雄院士 冯永康 (生命科学史研究者) 李竞雄(1913年10月20日—1997年6月28日) 在中国遗传学的百年发展史上,李竞雄是遗传学界享有美誉之称的 “ 李姓四大金刚 ” (李汝褀、李先闻、李景均、李竞雄)之一。同时 ...
个人分类: 中国遗传学史研究|224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分享一位年逾九旬的老遗传学工作者的读书感言(文稿已修改)
热度 1 2023-7-19 11:19
一位年逾九旬的老遗传学工作者的读书感言 摈弃民族虚无主义 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庚镇城 (复旦大学退休遗传学教授) 2022 年 11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遗传学史家冯永康先生撰写的《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一书。这是一本 ...
个人分类: 中国遗传学史研究|1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分享与阅读:《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读后感
热度 1 2023-4-4 07:49
《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读后感 卢大儒 遗传学从创建之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 120 多年历史,目前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遗传学从理论到技术,从基础到应用不断发展,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生命科学迈进了基因组时代,一日千里,令人 ...
个人分类: 中国遗传学史研究|1563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分享与阅读:简评《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一书
2023-3-22 09:20
简评《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一书 赵功民 《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的如期出版,是中国遗传学界的一件大事,也了却了作者 30 多年勤奋学研遗传学史的一个心愿。 如果要做一个评价的话,该书至少是给后人要继续做这种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和信息,这一点 ...
个人分类: 中国遗传学史研究|1997 次阅读|没有评论
《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之学术专著出版发行
热度 1 2022-12-16 15:56
《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之专著 近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冯永康 (生命科学史研究学者) 《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 之学术专著, 集作者 30 多年业余自费学研之辛劳 , 以大量文献史料和访谈资料为依据 ,用简明 ...
个人分类: 中国遗传学史研究|2926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20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4) 陈士怡、赵保国的细胞质遗传之研究
2022-10-12 16:01
20 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 研究成果( 4 ) 陈士怡、赵保国的细胞质遗传之研究 冯永康 (生命科学史研究者) 从 2022 年 8 月 28 日起,笔者已经先后推出了《 20 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系列文章:( 1 )陈桢的金鱼变 ...
个人分类: 中国遗传学史研究|64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20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3) 李先闻等人的粟类作物之细胞遗传学研究
热度 2 2022-9-24 17:28
20 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 研究成果( 3 ) 李先闻、李竞雄、鲍文奎的粟类作物之细胞遗传学研究 冯永康 (生命科学史研究者) 2022 年 8 月 28 日笔者推出了《 20 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 1 ) —— ...
个人分类: 中国遗传学史研究|565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20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2)——李汝祺—谈家桢等人的遗传学实验研究
热度 3 2022-9-12 16:30
20 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 研究成果( 2 ) 李汝祺—谈家桢等人的遗传学实验研究 冯永康 (生命科学史研究者) 2022 年 8 月 28 日笔者推出了《 20 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 1 ) —— 陈桢的金鱼变 ...
个人分类: 中国遗传学史研究|771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