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反思一下我们这数字时代吧!(111209) 精选

已有 6307 次阅读 2011-12-9 16:19 |个人分类:网络|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幸福生活, 数字技术

反思一下我们这数字时代吧!(111209)
闵应骅

    全世界都进入了数字时代,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人类推进技术,而不应该是技术驱动人类。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数字时代。这不是我的独到见解,而是许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人们希望联系更多的人,联系得更紧密。但是,在数字时代,联系和友谊的概念在改变,人们之间的交互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设备。现在全世界有近20亿人进入因特网,近50亿人用手机。美国13-17岁的孩子每天平均送出110个短信。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常听见大声打手机的不同腔调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生活的主要参照点就是与数字媒体打交道。它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对世界的看法和人们之间的互动。数字技术把人们集合在一起,创建新的人群,出现了新的问题。数字技术侵入了我们的生活。美国一家公司的调查显示:35%的iPhone and Android用户早上一起来就看email or Facebook,40%晚上睡觉前在床上打电话,美国人平均每天在线2.5-3.5小时,主要三件事:社会网络、在线游戏和电子邮件。中国也有许多网迷,有些大学生甚至不去上课,专门上网。公司经理一天处理几百个电子邮件,手机耳塞成天挂在耳朵上,真是一刻都不离数字技术。
    人们对数字技术如此痴迷,一方面是工作需要,把工作节奏搞得飞快,可生活的幸福感就下降了。他们甚至没有个人独处的时间。另一方面是由于正中人类的脆弱点:人们害怕孤独,但又怕受伤害,所以需要一种虚拟的伙伴的幻觉,其深度不管距离有多远都是自己可控的。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使社会浮躁而没有耐心,而习惯于数字媒体的大量和高速,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关心自己应该关心的人。人们不断联系,但是仍然感到孤独。数字技术让人容易隐藏。通过留话或文本而不面对面,可以控制时间,隐藏自己的表情。学生不集中听讲和学习,而是提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问题,深思熟虑少了,社会礼貌减少了,吃饭、开会、上课时都打邮件、发信息。其实,人类不善于多任务,人类的思维实际上是串行的,不过转换得很快,短期思维忘记也很快。譬如开车打手机就是很危险的。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是否被今天的技术所服务、被束缚。人们很难控制查看邮件的冲动,甚至被宣传物质享受的广告所包围,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心灵。
    我们生活在数字生活方式中。在这世界上,时间过去就转换成了记忆,社会不断产生本质的或者不可避免的概念,但那是受到技术的限制的。如果你在数字世界中,一周7天,一天24小时,那么,家庭和工作有何区别?这些压力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质量的互换标准,二者不好兼得。学生们感到大量的技术使用使他们更加孤独和沮丧。研究表明在家上网浏览web、即时通信、交谈和新闻组的人们感到更加孤独无助,电子邮件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幸福感。
    有一种误解认为在孤独中频繁使用数字工具是联系他人的好方法。但是,当你用数字技术超越时空联系家人和朋友的时候,Facebook,QQ,或者Skype和实际的对话并不相同,而且还可能抵消某些潜在的社会利益。你上网时间越多,社会活动、聚会、对话及文化活动时间就越少,特别是和家庭成员、朋友一起活动的时间就会越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社会科学家相信,应该采取步骤来规范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有人建议:为了编织你多彩的生活,每周关闭电子设备一天。我们一定要掌控技术,而不是让技术来掌控我们。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数字节食,使我们有幸福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937-516642.html

上一篇:快与慢(111201)
下一篇:在顶级杂志发表文章就够了吗?(111212)
收藏 IP: 121.18.126.*| 热度|

35 王涛 钱磊 陈安 罗汉江 谢鑫 王瞧 贾利军 郭桅 鲍得海 杨正瓴 黄锦芳 齐伟 刘波 骆小红 吕喆 黄晓磊 欧阳峰 刘钢 朱志敏 张溢 余昕 李泽波 邵明飞 朱新亮 赵凤光 张卫忠 何宏 苏德辰 俞立 fengzhiguandy lihx1798 liangfeng dulizhi95 zhouguanghui ericLJ

发表评论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