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破百万,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

已有 2784 次阅读 2016-4-28 10:40 |个人分类:一周要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破百万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召开发布会,介绍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我国知识产权创造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2015年,共受理专利279.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效注册商标量突破1000万件,达到1034.4万件,连续14年保持世界第一。作品著作权登记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4.8万件,同比增长35.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29.2万件,同比增长33.63%。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2069件,同比增长17%。林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累计达1788件。与此同时,我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进一步加强。去年专利、商标、版权质押融资总额达931.7亿元。财政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完成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启动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建设,为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等提供了平台支持。(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日前发布。统计显示,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其中,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分别为240,154、66,746、49,792、34,934、6,009名。北京、上海、浙江位列吸引来华留学生人数省份前三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比2014年的377,054人增加20,581人,增幅为5.46%。接收留学生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比2014年的775个增加36个。2015年在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为184,799人,比2014年的164,394人增加20,405人,同比增长12.41%。2015年学历生人数占在华生总数的比例为46.47%,其中研究生占在华生总数的比例为13.47%,两项比例均较2014年有所上升,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前10位生源国格局稳中有变,依次为韩国、美国、泰国、印度、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和法国。统计显示,2015年有来自182个国家的40,600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学习,占来华生总数的10.21%。中国政府奖学金对来华留学的引领作用持续显现,青海、宁夏、贵州、云南、江西、四川和广西等中西部地区和边境省区的留学生规模显著扩大。(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教育大数据蓝皮书指出:数据将成学校核心资产。近日,《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15)》发布会暨教育大数据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国内首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此次蓝皮书梳理了全球教育大数据相关政策进展,解读了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独特性,剖析了教育大数据的来源与结构,对常用的四大类13种教育数据采集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提出7种典型教育数据分析模型。通过搜集整理49个典型应用案例,提炼出基础教育大数据的五大应用模式,探讨了国家、区域以及学校三个层面教育数据网络的构建思路,以及教育大数据管理存在的难题及基本解决思路。(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部为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划“红线”。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管理工作的意见》,对计划审批管理的权限、范围、决策程序、计划执行等划出制度红线,要求严格落实分级管理和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建立测算模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安排招生计划,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落实监督问责机制,杜绝审批和管理环节的权力寻租现象。《意见》明确,在招生计划安排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进一步落实省级高等教育统筹权,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省和有关部门(单位)对所属高校的招生计划编制权。主管部门要充分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不跨越高校隶属关系受理招生计划申报、审批。要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年度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编制、下达等文件,均由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衔下发,各类招生计划均一次性下达到位,不预留机动计划。《意见》要求,要突出促进公平的政策导向。主管部门要参考教育部测算思路,因地制宜确定测算指标和权重,建立测算模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安排分学校招生计划,杜绝主观意志和个人裁量空间。(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指南》出版发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主持编写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指南》,最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指南》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的指导性用书,旨在为高校有效改进和开展科研评价工作提供一个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简明读本。《指南》力求彰显指导性、针对性、实效性,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价值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既突出正确的价值导向,又体现合理的科学要求;(2)突出问题导向和针对性,针对科研评价的现实问题,从各个环节提出改进建议;(3)指导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既有抽象的原则要求,又有具体的参考办法;(4)体现依法改进、依法管理,追求科研评价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清华成立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作为清华大学建设一流大学和国际化创新的又一重要举措,清华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12日在京揭牌。该院旨在建设跨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的新人文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学贯中西、认知全球变局的专门人才。该研究院院长由曾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的文化学者颜海平担任。她介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该研究院与清华外文系共建世界文学和文化实验班,首批招收10名学生,实行小班制授课,课程设置突破了以往语言类专业以教授语言技能为主的模式,综合了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经典课程与欧美大学英文系的经典课程。(摘编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哈工大10亿元机器人系列项目落户重庆两江新区。中国知名机器人企业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与中国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签订了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的机器人系列项目投资协议。未来,双方将在“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重庆公司”、“智慧机场”、“智慧工厂”四部分开展合作,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5亿元,年结算额30亿元,年纳税总额4.5亿元。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赵刚曾对媒体表示,预计到2020年,重庆将形成完整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测试、制造、集成、服务体系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形成中国最具规模和最具竞争力的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中国科大研制出我国首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日前,我国首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测试样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亮相。这台名叫“佳佳”的机器人不仅形象美丽端庄,而且初步具备了人机对话理解,面部微表情、口型与身体动作匹配以及大范围动态环境自主定位导航和云服务等功能。“佳佳”是中国科大“可佳”机器人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系列,其研究重点在于人机交互中的“特有体验”,即只有机器“人”而非其他电子产品才能带来的体验。“在传统的功能性体验之外,我们首次提出并探索了机器人品格定义以及机器人形象与其品格和功能的协调一致问题。”研究人员初步定义机器人的品格由“善良”“勤恳”和“智慧”构成。(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清华大学建成世界首个幸福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在首届中国积极心理学应用高峰论坛,“世界最幸福的房子”——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简称“清华H+Lab”)宣布在清华大学成立。“清华H+Lab”是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清华科技园、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以幸福(Happiness)、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为理念,集研发、学习、体验、展示、孵化于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幸福科技平台。内含世界目前最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生物和神经科学等技术设备,能有效测量、追踪、关怀、保障和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目前启迪控股已首期为“清华H+Lab”注入2000万人民币,未来还将成立总金额达2亿元人民币的幸福科技发展基金,用以培养幸福科技领域创业先锋,孵化造福社会前沿项目。(摘编自人民网)

·浙大将与法国三所大学合作共建工程师学院。近日,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校长伊夫•德美(Yves DEMAY)和国立高等电信学院校长伊夫•玻林(Yves POILANE)一行访问浙大,实地考察了工程师学院办学地点,听取了关于工程师学院建设与规划的进展情况,对合作建设工程师学院达成共识。代表团代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巴黎高科国立高等电信学校、巴黎高科国立高等科技学院三所学校与浙大签订合作意向书,将就浙大工程师学院工程硕士合作培养、创业与创新管理和数据科技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根据意向书,法国三所顶级大学将与浙大紧密联合,在浙大工程师学院设立高层次、双学位的工程硕士项目,并在创业和创新管理、工程与信息领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双方共同目标是确保于2016年秋季启动合作培养项目,精心遴选部分优秀研究生进行访学交流和联合培养。意向书签订后,双方将加快课程体系培养计划设置并尽最大努力将2016级秋季优秀生纳入硕士双学位项目。后续将继续商议并完善有关项目的具体内容,使其符合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的认证标准,从而使项目得到该委员会的认证。(摘编自浙江大学新闻网)

·复旦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近日,上海科技大学与复旦大学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通过互聘教授、联合开发课程、课程开放与学分互认、联合设置交叉专业等形式,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交流合作;发挥各自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布局上的优势,在新兴交叉学科尤其是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学科合作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瞄准国家急需的重大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共同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探索推进科研教育支撑服务平台合作,包括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学术信息、图书情报、体育文娱等资源共享和开放;积极开展高层次师资和管理人员的联合培养、培训等合作。(摘编自复旦大学新闻网)

·清华大学成立终身学习实验室。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19日成立,旨在探索创新学习模式、推动中国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创新学习及教育活动发展。据介绍,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是清华大学和丹麦乐高基金会合作的跨学科、跨界融合的创新学习教育与研究机构。该实验室将创新设计与高新科技等领域的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相融合,开发面向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群体的动手学习工具平台。(摘编自人民网)

·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呈现两位数增长。首次发布的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6 Tables)显示,中国是全球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第二大贡献国,仅次于美国。在自然指数排列前十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在2012至2015年期间呈现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并且有些中国大学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自然指数排行榜展示了最近四年的各年度指数,并全部于4月20日首次对外发布。自然指数依据的是各国或各科研机构对每年发表的约六万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的贡献情况,既计算论文总数,又计算不同国家和机构在每篇论文上的相对贡献。2015年自然指数显示,中国科学院是位居世界首位的科研机构,居第二、三位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北京大学是在中国位居第一的大学(全球第11位)。而且,南京大学(全球第20位)、清华大学(全球第24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球第26位)、浙江大学(全球第37位)、复旦大学(全球第38位)和南开大学(全球第50位)也跻身全球大学50强。中国不仅作为一国而言有着高达13%的科研产出增长率,中国一些大学的增长率也非常之高。例如,苏州大学2015年在中国大学中位居第9,2012到2015年期间科研产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25%。(摘编自自然出版集团)

·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发布 清华浙大北大前三。综合实力是衡量大学水平的重要依据,近日,武书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发布,对中国721所大学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排名,清华大学居首,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分列二三位。第4至10位依次是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次排行榜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中人才培养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科学研究则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美国研究院论文显示:慕课教学质量仍待提高。近期,美国博伊西州州立大学和佐治亚南方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共同发表论文,利用“质量至上”(Quality Matters)的质量控制框架,对慕课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已上线的课程在授课规模、开放程度、教师水平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有慕课课程都面临着低完成率这一“软肋”,在注册课程用户量保持增长的同时,课程完成比率始终低于10%。研究人员选择利用美国“质量至上”项目创设的网络课程国家标准体系框架,用课程简介、学习目标、学习评价、教学内容、学习活动、技术手段、学习支持、信息无障碍化及可用性等8个标准,对随机抽选的6门慕课课程进行质量测评。结果显示,所有课程都缺乏可测量及可评估的学习目标,也并未清晰列出可参考的课外资源和对学生的支持服务等。(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新西兰出台新国际教育机构行为准则。新西兰高等教育、技能与就业部部长史蒂芬·乔伊斯近日发布了一项针对新西兰教育机构的新的行为准则,以保护国际学生的利益。新的行为准则列出了10条为国际学生提供支持的建议,且这些建议都咨询过相关教育机构。新西兰学历认证局将按照新的行为准则进行管理,并对违反准则的学校进行惩罚。新西兰国际教育产业已经越来越壮大,并已经成为其第五大出口产业。为了保持这种增长,新西兰力保在新西兰就读的国际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欧盟敦促到2020年免费获取所有科学论文。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其中一项福利是,它会为成员国提供可使用6个月的“扩音器”,以推销其青睐的政策理念。对于从今年1月开始接任轮值主席的荷兰来说,一项出乎意料的优先任务是推动科学文献的开放获取。近日,荷兰政府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会上,欧洲政策制定者、研究资助机构、图书馆员和出版商讨论了如何推进开放获取。此次会议产生了《阿姆斯特丹行动倡议》,其中包括一项到2020年使所有在欧盟发表的新论文可免费获取的雄心壮志。(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英开展全球最大生物医学成像研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健康成像研究将很快让研究人员能够到英国人的肚子里转一圈。英国生物样本库(位于斯托克皮特市的一家非营利生物学数据存储库)于4月14日宣布,它计划在未来6年到8年对10万人的器官进行扫描。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快照——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和其他标准技术——将与不同的健康和生活方式数据联合在一起,使研究人员能够提高对于疾病的认识和诊断,如癌症、老年痴呆症、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冠心病等。迄今为止,英国生物样本库已经采集了15万人的DNA,并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拥有另外35万人的数据。该生物样本库同时还拥有来自10万人的身体活动数据,这些数据主要由受试者在长达7天的时间里佩戴手表样监视仪获得。而血样采集将被用来分析激素、葡萄糖、脂类标记物以及其他特征。这些成像研究包括:心腔的内径、血流量、心壁厚度、胸主动脉大小、形状、硬度;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灰质体积、主要脑连接图;脂肪的身体分布、肝脏和胰腺的腹部脂肪量;骨骼的X射线测量骨密度、脊柱和髋关节关节炎、膝关节和脊柱骨折;动脉的颈动脉超声评估等。此类研究有许多潜在的收益。因为这些扫描将在那些健康或有病的志愿者身上展开,研究人员将有可能在症状出现之前识别出这些变化,而这有朝一日将能够提高诊断的能力。他们希望借此识别新的风险因素并改善扫描方法本身。(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编者:姜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专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3646-973322.html

上一篇:管窥我国那些获得国际认证的高校
下一篇:日本接收亚洲留学生的未来与展望
收藏 IP: 180.161.1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