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界限与自我实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自我源于思考 逻辑思维,创新实验,完整自我——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知识传播体系

博文

按标题搜索
如何了解并掌握企业真实的技术需求
热度 2 2012-11-12 13:31
如何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了解并掌握企业真实的技术需求? —— 在“ 2012 年中国创新驿站站点培训班”上的发言 彭雷 前言 技术转移服务作为企业创新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基础科学的发展,并非 ...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5155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2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七)双胍类降糖药的发现
2012-10-22 10:18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七)双胍类降糖药的发现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七)history of drug discovery(27) 本文谢绝转载——彭雷 双胍类降糖药的发现 山羊豆类植物,如法国丁香是古代的“民间偏方”,很早就被用于治疗糖尿病。双胍类药物同时也包括多种化合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和丁双胍等,他们最早也从类似植物药材 ...
个人分类: 医药|9707 次阅读|没有评论
198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Gertrude Elion与6-巯基嘌呤的发现
2012-10-9 14:18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六)history of drug discovery(26) 198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Gertrude Elion与6-巯基嘌呤的发现 33、6-巯基嘌呤(6-MP)的发现 GertrudeElion(1918 -1999 ) 的祖父因癌症去世,这成为她长期不懈地从事药物研发工 ...
个人分类: 医药|858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五)化疗药物氮芥的发现
2012-10-5 12:03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五)A Brief History of Drug Discovery(25)化疗药物氮芥的发现 早在 1919年,科学界即发现了芥子气可以抑制机体的造血功能。美国宾州大学的团队通过在一战中因芥子气丧生的75名士兵进行尸检后发现,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下降明显。于是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American&n ...
个人分类: 医药|1016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三)抗过敏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发现
热度 1 2012-8-3 10:34
29 、美吡拉敏 20 世纪头十年中,是由 Henry Dale 和助手从哺乳动物组织中提取出来的。这是第一种从哺乳动物组织中提取的生物活性胺。化学式是 C5H9N3 ,分子量是 111 。以无活性的结合型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以皮肤、支气管粘膜、肠粘膜和神经系统中含量较多。当机体受到理化刺激或发生过 ...
个人分类: 医药|1124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二)氯氮卓等苯氮卓类药物的发现
2012-7-5 15:20
28 、氯氮卓等苯氮卓类药物 1930 年代,波兰的 Kracow 大学里,瑞典化学家 Leo Sternbach 博士在一个名为 heptoxdiazines 的小组里研究 hererocycles 。毕业后又从事喹唑啉等染料的研究,他研究了 heptoxdiazine 类化合物,但发现其并没有染料的价值。 因为政局动荡, Sternbach 博士来到瑞士,最后进 ...
个人分类: 医药|99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一)镇静类药物安宁的发现
热度 2 2012-6-2 13:51
本文禁止转载. 27 、甲丙氨酯(安宁,眠尔通) 甲丙氨酯为 1950 年 5 月,由 Bernard John Ludwig, PhD, 和 Frank Milan Berger, MD 首先在 Carter Products 公司合成。这个公司的一个下属公司 Wallace Laboratories 购买了许可权,并参考新泽西州的 Milltown ,把产品命名为 Miltown 。本 ...
个人分类: 医药|6255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早期抗抑郁类药物的发现
2012-4-10 13:55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 Brief History of Drug Discovery(20) 本文禁止转载。——彭雷 通过动物行为学研究药物的神经精神作用是首先由药理学家 David Macht 自 1915 年开始的。诸如大鼠迷宫试验,爬绳奖励食品试验,和其它的条件 - 反应行为实 ...
个人分类: 医药|955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2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6 1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