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ua719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hua7190

博文

科学是一本糊涂账?---没有余念的问题不会值得我们去探讨1

已有 2459 次阅读 2016-11-30 11:5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日益发展却难有穷尽,科学可以无限发展吗?科学走的路完全正确吗?

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人不屑一顾,因为科学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目共睹”。计算机、航天航空、建筑等,但这些都和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相关性较大,其他学科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发源于这几个学科。西医,作为来自西方的医学,其思维和逻辑也是起源于这些学科,以其为解释的依据。

或许这些都是空话,但是西方医学对人体的了解似乎使我们对人体很了解,就像很多博士生教授说的那样:“这不是解释清楚了吗”。但事实我们在医学中遇到的困难相当的多,如果我们理解错误,这将使在解释病情上会出现我们无法察觉的重大错误。

因此,如果要正确解释医学中的各种现象就需要正确解释科学中的各种逻辑和现象,就要正确的理解从古至今都被我们奉为金指标的各项科学参数问题:物理学的“长度、速度、空间、时间、质量、电荷、能量”等;化学中的元素、粒子等;数学中的数学逻辑;医学中的抗生素、细胞、抗体、基因等。

如果我们将数学剔除在自然科学以外(尽管有诸多争议),而医学的成就始于物理和化学,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使用的各种参数和概念的解释上。  

物理学现在研究的终极问题是否就是宇宙的“大统一”理论?牛顿创立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而物理学家的如果创立大统一理论是否就解释了宇宙的各项问题呢?

可是有人有没有想过:如果真有大统一理论岂不是需要确立一个等式:长度=速度=空间=时间=质量=电荷=能量=元素=粒子。

尽管它们在现行的科学中绝对是不可能的,就算等式的不同位置需要一个系数,就像千卡和焦耳之间的换算关系一样。

如果我们假设上面的等式成立,而我们所认识的知识认为不可能,那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我们的认识有问题?

此前我发表了一篇博文讲述的是“速度是一个问题概念”,速度运用了参考系而使自身成立,那我们假定速度以这样的方式可以成立,那我们的演化推算方式没有问题吗?可能学者们都说没有问题,因为概念和标准早已经建立,无可挑剔,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速度、长度、空间、时间、质量、电荷、能量”各项参数中,速度以参考系确立自身地位,如果运算,长度,空间、时间、电荷因为不需要参考所以运算时绝对没有问题的,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和理念。

但是可不可以去深究一下这些参数的起源、背景和缺陷呢?如果可以,我们来探讨一下长度。

长度被认为没有参考系而单独可以存在的,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只是它的参考系过于隐形罢了。

举一个例子:

假如说我手中有一个杯子,一个世界上最标准的标准的尺子。要另外有一百个科学家参与实验。这100万个科学家将用这个非常标准的尺子测量这个杯子同一位置的高度,最终每个人得到一个数据,并独立保留。每一个科学家以同样的方式,按顺序来测量这个杯子的高度并记录数据。我们来看结果:以这种方式在100万个科学家每人都得到自己的测量数据,然后我们可以经过比较数据各个科学家的手中的数据的是否相同。这是一个科学实验的完整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事物就是杯子,测量的仪器就是尺子,数据的比较就是数据的分析。这是一个非常简单非常标准的科学实验。

科学数据取决于我们,带把起子的精度,假如说以毫米精度为例。这100万个科学家可以得到相同的毫米的数值。如果我们以微米来算。在100万个科学家也可以得到,得到相同的微米的数值。如果我们我们以纳米算呢?如果我们以纳米为标准。这100万个科学家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数值。这就是实验的可以重复性。

在这里我们可以比较明确的看到以上面的标准分析。实验可以被重复的。也就是说,实验可以得到验证。这个实验是非常标准的,非常严格,得到公认的。实验数据100万个科学家一定都会得到认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我们把尺子的精度精确到十的负十八次方米以下,问题出现怎样的变化?

这100万个科学家测量这个杯子的数据将完全不同。100万个科学家测得100万个数据。这是因为杯子的,这种精度下面被发现杯子高度是有一个波动性的,谁也不知道是哪一个粒子运动到了最高处,而最高处和最低处的高度每时每刻都不一样,你看到的杯子边缘如下图1,方框就是杯子的上缘,原子是随时波动的。这就造成了我们测量杯子的数据永远不一样,哪怕是1千亿分之一秒就是不一样的,此时计算高度的实验反而得不到验证。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杯子的时候,如果以毫米,微米和纳米的计算。这些单位都是针对人而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监测到的。而且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当精确的到十的负十八次方米,这种进度脱离了我们眼睛观察到的相对静止的一些概念,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也不容易监测到的。那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从这个实验表明:越精确你的实验可能会,越精确反而更加得不到验证。请记住,如果这样简单的测量都是不能在打精度上得到验证的,那么还有航天器的设计,高楼大厦的建立,各种精密武器的建造其实存在同样的问题,它们被人们所认可并不是它们的设计方法有多么的可靠,而实际基于一定较为“粗陋”的,确实人们以为“精确”的,是可以接受的标准程度,例如以纳米为精度。



图1:杯子表面任何粒子都是运动的,因此杯子的高度是波动的

 *方框是杯子的上表面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方式不对还是我们以眼睛所见的宏观物体边缘为参照呢?我们的参照物难道不是在我们心底里那条无形的线条的边缘吗?我们追求实验的可重复性,即是后一个人验证前面一个人的观察结果,本来就具有时间的前后,如果我们追求和前一个人的一致性,那么显然,要完全相等、完全相同,就只能是前一个人和后一个人是一同一个同一时间的人,当然位置重叠,请记住不要大概相同就可以,真理来不得缺陷。粒子,组成粒子的小粒子,组成小粒子亚粒子,组成亚粒子的微亚粒子,不断的象微观世界延伸,永恒的正确,我们的实验又哪个可以做到呢?

   以某一标准或者需要标准作为参考的学科和速度概念的建立有什么区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85477-1017641.html

上一篇:速度是个问题概念
下一篇:科学是一本糊涂账?---没有余念的问题不会值得我们去探讨2
收藏 IP: 58.248.228.*| 热度|

1 焦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