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老Never too old to lear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changjie

博文

一位狂热科学家的工作照 精选

已有 29089 次阅读 2010-12-6 08:36 |个人分类:人物故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计算机病毒, 图灵奖, RSA, Leonard, DNA计算

一位狂热科学家的工作照 -- 我所认识的L .Adleman (1)  (唐常杰)

  下面这张照片的英文标题是 “A picture of the mad scientist at work“(一位的狂热科学家的工作照,也有人曾把mad翻译为疯狂)。灯光下,图灵奖得主 Leonard Adman(伦纳德·阿德曼)正在南加利福尼亚亚大学的DNA计算实验室中充满激情地工作。  


 

      他是一位广谱多产的科学家他的下列成果中,普通人若幸有其一,就足以成名:
    a) 第三十七位图灵奖获得者(2002年,RSA )(详见本系列之三);
    b) 计算机病毒的教父(1983),他的学生 Fred Cohen,于1983年展示了一个能自我复制且能传染的程序。Adleman在讨论班上,联想起科幻小说,灵感突发,给程序命名为计算机病毒。稍后他们发表了深刻的论文。(详见本系列之四)。
    c) 客串艾滋病免疫数学建模,提出了一个反常规的方法(详见本系列之五);
    d) DNA计算的发明人。1994年在Science 上发表了开辟这一领域的论文(详见本系列之六)。
   e) 在数论方面,提出了判别部分素数的方法;他自认为这一工作胜过在RSA中的贡献,准备刻在墓志铭上。
    f) 是电脑黑客的影片的科学顾问,如Sneakers(《大盗》或《通天大盗》)等。…….
  人们曾经认为,产生像牛顿,罗蒙罗索夫那样的广谱多产高质的科学家的时代绝对地一去不复返了,读了这个系列博文,也许会考虑去掉“绝对”二字。
  
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科学家,如今接近65岁,还孜孜不倦的思考,如他自己所说,多年来,坚持第一线科研,有时一天工作16小时,连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在著名的DBLP文献库上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09年他在判定性问题,Infinite Ribbon问题,组合优化方面还有著名第一的文章发表。 
      他是我认识的科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曾在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计算机系学习,那几年,该系在全美计算机专业的排名区间是 [8,12],相当不错。该系奠基者是形式语言和数据库理论先驱Seymour Ginsburg,他的研究团队中有三位外来学者:田中克己(Katrumi Tanaka,现日本著名数据库专家之一),现在颇有名气的Rich Hull和笔者。

 我与田中的工作室与L.Adleman的办公室相邻,用数据挖掘的行话,我们是Adleman的两个最近邻(2-NN)。在走廊上、在讨论班上,在Ginsburg的办公室里,与他时有交流。
  在那如歌如诗如赛场的岁月中,田中和Hull非常勤奋,笔者的上千个日日夜夜最后也凝聚成了在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上的三篇论文。
  当时的L.Adleman已是RSA发明人之一,继Ginsburg之后,他也成为讲座教授。我们像仰参菩提树一样向他请教。他是高人,指点之后或许会淡忘,但受教者会铭记终生;也许,他还记得给我们论文支招,还能记得对我的论文思路的“Wild and beautiful”考语。  
     
忆海钩沉却为何?笔者把过去的几个PPT改写成此系列博文,虽然是改写,也忙了一个周末;有下列目的:
    a) 介绍一位多才多艺、广谱多产且高质的科学家;
    b) 从另一个侧面来响应钱学森之问。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且不说“为什么不能”,而说“怎样能”,看看杰出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c) 纪念Leonard Adleman的,在月末的65周岁生日(12月31日);
    d) 也许是老之将至,最近常忆起S.Ginsburg,他给我们讲过一些Leonard Adleman的轶事,写出来,方不负师生一场的缘分;
     e) 回答 在博文
“中美学生思维差异、RSA蓝军以及盗梦算法争议与实验
中关于的RSA蓝军的一个问题。
 

   

 关于 Leonard . Adleman的系列博文
  
1一位狂热科学家的工作照  
      2 图灵奖得主是怎样炼成的-----侧应钱学森之问   
 
     
3 他凭什么得到图灵奖? (在RSA中的贡献,+RSA科普) 
       4  一不小心,成了计算机病毒的教父 (科普) 
 
     5  奇思妙想,客串艾滋病免疫研究      (科普

      6  沧海横流,谁开辟了DNA计算?  (DNA计算简介,科普)  

其它科普 博文

  六度分隔的扩展应用--穿越几次见欧拉(科普+科幻)

 大数据 与 马航MH370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7179-390732.html

上一篇:群星正灿烂,科学有希望
下一篇:图灵奖得主是怎样炼成的--侧应钱学森之问
收藏 IP: 118.113.69.*| 热度|

61 秦川 俞立 强涛 元云芬 赵国求 李侠 武夷山 刘洋 鲍得海 刘建彬 任胜利 赫英 彭思龙 葛肖虹 陈儒军 陈绥阳 罗帆 刘世民 赵凤光 杨远帆 梁建华 杨立泉 刘立 孙根年 傅云义 吉宗祥 杨正瓴 黄晓磊 刘圣林 金小伟 吴怡 赵宇 苗元华 王力 李学宽 鲍海飞 李泳 许培扬 蓝宏运 刘晓瑭 齐霁 李毅伟 武爱 丛远新 王芊芊 刘广明 郑皎凌 林涛 刘旭霞 罗汉江 刘庆丰 马磊 李福洋 small03 yangxc yinglu neilchau Neson dulizhi95 woxing hxdai200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0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