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组织国际会议和筹备国际协会,以及接触到不同社会的不同类型学者的经历,探讨了现代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现象。
中国社会,存在一类非常特殊的学者分类和“官科”与“民科”现象,其中,中国社会的民科,有几个基本特征:请求乃至祈求职业科学家和学者点评论文,这可能是中国“民科”的通常特征之1,之2是宣称问鼎诺贝尔奖或推翻了传统或著名的理论,之3缺乏基本概念、基本常识和基本文献的研究。
分析一下以上三个特征,之1)是求教或拜师行为或找导师 - 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如果换个情况,在欧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些“民科”可以通过平常或正常途径联系研究生导师;之2)与之1的行为模式相同,往往是请求学术权威对其“成果”评估或申报什么类型的大奖,涉及到我国评奖或评院士的体制,也需要改革,将推荐与申报制改为提名与审议制;之3)之1和之2是得不到指导和教育,导致3a)缺乏研究方法的基本常识等和3b)缺乏对会议交流及论文发表的途径或方法等常识。
但是,这类现象用“民科”一词值得商讨;因为,其反义词是“官科”,官方或政府学术机构(如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对应的是民间或私立研究机构(如美国文特尔私立研究所)。
科学和学术研究,需要具备基本的逻辑学和语言学观念 – 如,同义词与反义词概念:1)科学与非科学、2)“民科”(私营)与“官科”和3)职业与业余科学家等。
中国社会现象:学科创始人、诺贝尔奖科学家、院士科学家、海外科学家、国内科学家、民间科学家,这个排序是等级观念的反映。一个理论或学说是否科学,判断方法是前段时间讨论爱因斯坦信件里描述的科学是什么?包括,1)逻辑推理和2)实验验证为评判标准,却并不存在依据教育背景、社会地位、职务头衔和期刊权威等评判标准。
古代“儒释道”准宗教的异化和当代科学的异化,导致脱离了人格精神的平等观念和科学方法的自身评判,不仅是导致中国社会的“民科”现象,也是导致中国社会缺乏创新的关键因素。
对于社会学研究或科学的科学研究,基本是科学网绝大多数博文的特征,在这个领域,科学网绝大多数属于“业余”和“民间”模式。关于什么是科学和科学是什么,以及对“民科”与“官科”的分析,都是属于科学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学等范畴,那么,在这个领域里的绝大多数博文,又如何以“官科”与“民科”概念来划分呢?
也就是说:究竟什么是专业训练?究竟什么是专家?
结论:中国社会或华人社区,需要建立1)纯粹的学术共同体(科学)和2)纯粹的技术共同体(工程),能够形成的条件或前提是必须排除“名利权”的功利主义思想,需要展开1)科学的方法和2)人文的伦理2个方面的基本普及教育或形成文化环境。
也就是,从商业化运作和权力化管理的模式,回归到学会、协会的共同体交流与出版的本来模式。
-(30/06-05/07网络日记总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5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