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与假说、范式与模式
符合逻辑推理与论证,具有可证伪的可能,只是尚未得到实验或实践验证的学说,一般来说仍然只能说是假说或假设,却不能说是科学理论。
假科学或伪科学的另类现象,不能以知识和专业训练的程度来评判,而是以是否1)符合逻辑推理和2)具有可验证性的科学范式来进行分析。教育和训练的方式,具有自学、教育模式和专门、复合类型等,情况有2个可能:1)第一个可能是爱迪生效应等发现,2)第二个可能是什么成果也做不成,难以预测出会成为1)或成为2);因为,任何人a)的知识都是相对,越是知识多越觉得自己缺乏知识,b)很多发明创造需要突破常规思维。
究竟什么是科学?就必须探讨科学的1)知识体系、2)研究范式和3)管理模式,以及4)学术影响等几个方面。
这里涉及到明晰社会学的几个概念:A)职业科学家与业余科学家、B1)政府研究机构任职的科学家与B2)民间私人机构的科学家,其中,B2)的典型代表就是法拉第、弗兰克林和爱迪生(爱迪生效应的发现和science期刊的建立)等。“民科” - 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只要不属于政府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就是“民科”,民营科技型企业(审批颁发证书的研究型企业) - 民营或私立研究机构的科学家。
科学的研究范式,这里也得分析出2个概念 - 1)科学的创造与2)科学的论证,前者往往是非常规思维(任何思维方式或想象方式都可以),后者才是2a)数学的推理和2b)实验验证,2a)和2b)是判断是否科学结论的关键,而不是3)各类型头衔等级、期刊权威、奖励名誉等 - 属于社会学、管理学的范畴,如,典型的是天主教神父(宗教是学术和教育的起点或代表)等级观念。
李约瑟-钱学森问题,其实,关键就是信仰或宗教(大众常常以潜意识或信念的方式存在于世界观和价值观里面)。
因为,1)古代中国社会的科举制是“去出生等级化” - 使得平民百姓可以升迁到高层管理职位,2)基督教新教是“去学术等级化” - 使得即使诺贝尔奖得主也无特权而只是名誉;所以,才有中国古代科学或技术,以及艺术和文学等创造发明非常丰盛,才有欧美科学和技术、哲学和艺术的发明创造非常发达。
于是否科学,也许最后的判定则是:科学无国界、无地理疆域的限制,在中国提出和发展的科学,必须在东欧、西欧和全世界的科学界都是科学,这也是诺贝尔奖往往是在成果已经写进世界各国的教科书之后才颁发的原因。
也就是说:是否科学,是否重大突破,必须经历时间的检验,不是一发表或公布就马上能够断定,这里存在一个文献考证的过程,以及对科学、技术等后续的推进作用或学术影响 - 这与媒体或期刊的权威或影响不是同一个事件。
-(03/07/2015网络日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6 0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