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科学和企业精神(25/10)

已有 2571 次阅读 2013-10-25 18:05 |个人分类:现实|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精神, 西方, 东方, 探险, 钻研

- 探险与开拓

创新型社会,这是研究型和个性化教育的传统,我们的教育太多强调已知知识的记忆和已有技术的熟练操作,不是不需要知识型和技能型教育;但是,研究型、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不够,必然,导致科技水准落伍和产业创新不足的被动局面。

记得,有个来中国农村支教的德国年轻人,在他的网站上写爱好研究,显然,可以研究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也就是可以理解西方社会的探险和个性独特的行为方式了,比如,美国探险家在重庆的发现等。

这种精神和教育,以及可能还包括信仰在内,正是我们缺乏和需要学习的方面。

有一个故事:美国科学家致力于基因组中大量当时科学界认为是垃圾的DNA序列分析,他的观点是这些绝非垃圾,必然有功能或用处,得不到学术界和同行的支持,却得到了风险投资家的大规模投入,这一件故事很是典型。

在中国可能发生吗?包括,学术界已经成型,科学界公认很具经济发展前景的技术,甚至,已接近产业化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也难以获得风投,国内风险投资基本是政府在代做;因而,问题在哪里?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和配套的整个经济体系的问题关键点在哪?肯怕,需要深入探究。

另一个故事:2013年夏参加国内一个国际人才交流会议,午餐时间恰好坐在一块,一位洋人与我交换了名片,结果,第2天和第3天几乎一到自由时间就找我讨论,询问我的网站上的内容,还拿一个笔记本认真记录,甚至,他的同伴女友找他,也不受影响,一直到会议结束和临离开酒店之前的半小时还来我的房间讨论;但是,几乎没有见到一个华人问起同样的问题,这让我又记忆起在海外的实验室,也一样如此,只要一有不同观点,或只要有新的想法,就会被导师或同事追根刨底地问下去。

更有90年代在中关村,可能已经提过很多次了:

一是,看到我的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转基因项目,美国的公司总裁、投资商和大学教授居然国际长途和信件很频繁来询问和提出一同来北京洽谈,并且,之后不久就投入资金,2002年开始发表论文,研发至今接近产业化了。

二是,欧洲政府科技机构和著名大学教授、院长等,包括,印象最深的剑桥大学生物技术系主任等,由驻京英国大使馆商务官员带引来考察我们几个青年科学家正在开展的转基因动物研究机构和国际会议情况。

至于,系统生物工程和生物系统理论的过程,已经在科学网阐述了很多了,国际规模化通讯和探讨也是我组织国际会议的那个1996年。

(按注:在科学网开博以来,基本是记载个人的探索与思考,这里开始,也许写点关于现实社会的事情。)

-(环太湖与环太平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952-736067.html

上一篇:环太湖与环太平洋
下一篇:人工生物学与工程医学
收藏 IP: 223.68.162.*|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