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燃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qchust 研究兴趣:气体辐射与燃烧,微尺度辐射,颗粒散射及纳米流体沸腾

博文

华中科技大学‘鸟巢计划’暨何志明院士报告会---随感

已有 9096 次阅读 2010-7-14 18:2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四个世界级的教授,一场关于教育研究的讲座,他们的话让人沉思,受益匪浅

2010年7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在八号楼举办了《华中科技大学‘鸟巢计划’暨何志明院士报告会》,四个世界级的教授,一场关于教育研究的讲座,他们的话让人沉思,受益匪浅~~~~~~

何志明院士提出 S-curve of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s,而2010年,绿色能源是其中一条S-curve的起点。

对于科研,我们要prepare for the changes,但重要的是leading the changes.

对于目前研究,何院士认为,每个学者都是在挖金矿,大点金砂已经被前辈挖的差不多,剩下的只是一些小颗粒,所需要挖取的时间和精力更多。

  旬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盘铭

‘鸟巢计划’主要是,一方面培养大学者级的年轻教师,另一方面吸引更多海外青年才俊,重点资助能源、生物领域的青年学者。

   小插曲,在听报告时,发现坐在我旁边的人很面熟,经过我仔细辨认+思考,确认他就是国家光电实验室的沈国震教授。虽然,我和沈教授素未谋面,但我多次进过他的科学网博客,看到过他的照片。于是,我主动上前交谈,果然就是赫赫有名的沈国震教授。嘿嘿~~~~沈教授博客http://sciencenet.cn/u/nanowires/

 

附四位世界级教授简历及homepage

何志明院士,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班黎奇-洛克西德马丁奖座教授(BenRich-Lockheed Martin Professor),且为该校细胞控制中心主任。何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微机电领域及奈米科技大师。1967年自台湾大学机械系毕业后,随即赴美深造,1974年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力学博士学位后,任教南加州大学航空工程学系。1992年转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械航空工程学系任教至今。研究领域包含微流体力学,生医微机电系统,奈米科技,微流体生医系统等。何院士1997年以其在流体科学之原创性成就获选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次年又当选为中研院第二十二届数理组院士。对于紊流系统之了解与控制,以及使用微转换器于航天科学具有突破性之贡献。何教授亦曾为美国物理协会、美国航天空协会等推选为院士会员。何教授2004年荣获成功大学李国鼎讲座教授,拥有7个荣誉讲座教授,并曾为许多著名国际重要学会理监事和著名期刊之编辑委员。由于在科技领域中广泛杰出的贡献,何教授博士的研究生涯致力于不断探索和发现科学新疆界, 而成为横跨紊流系统,微奈米流体科学和生物奈米科技研究领域中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何教授发表超过250篇国际期刊论文获得10笔专利并担任超过100场国际研讨会之keynote主讲人,期刊论文被ISI列入全世界工程领域250位最常引用研究者之一,学术成就备受各界推崇。

Homepage: http://www.bioeng.ucla.edu/people/faculty/chih-ming-ho-ph.d

陈刚院士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卡尔?理查德?瑟德贝里(Carl Richard Soderberg)座席教授,国际热能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率先研究量子结构中的热传导,研究结果推动了纳米结构的热电材料的研发。他在大量的刊物中发表有关纳米结构中的热传导、热电传输理论和性能评估,以及辐射热方面的文章,包括权威的《科学》和《自然》杂志。他的团队于2009年打破了被公认为物体间热力传导基本法则的“黑体辐射定律”公式,证实物体极度近距时的热力传导,可以高到定律所预测的千倍。该发现不但增进了人们对热转换的理解,让人们对基本物理有了进一步了解;它的应用也涉及光热光电、半导体、磁储存等领域。

  陈刚教授分别于1984年、1987年分别获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动力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时任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教授。1993年至1997年任杜克大学助理教授,1997年至2001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2001年转聘到麻省理工学院。曾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纳米技术学会顾问组组长,担任麻省理工学院Pappalardo微纳米实验室主任,以及美国能源部前沿能源研究中心资助1750万美元建立的固体太阳能热电能量转换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1本专著,在其它10本书中写有章节,发表有160多篇期刊论文,拥有4项专利;主导多项研究项目,包括美国国防部多学科大学研究倡议(MURI)中的热电项目;已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热传递纪念奖、研究与发展100奖等多个国际会议的优秀论文奖。

Homepagehttp://meche.mit.edu/people/index.html?id=15

                              http://web.mit.edu/nanoengineering/

张翔院士

美籍华人,材料学家。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9年赴美留学,199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分别在宾州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二00四年回到伯克利分校,现任该校Chancellor"sProfessor,同时担任美国国家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张翔获科学界的最高奖项——世纪科技奖。他主持研制的隐形材料技术,将人类制做隐身衣实现真正隐身的梦想变为可能,被美国《时代》杂志列入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他率领的研究团队2009年研制出世界最小半导体激光器。

个人主页Homepagehttp://www.me.berkeley.edu/faculty/zhang/

任志峰教授

男,19638月出生于四川省南部县,以波士顿学院纳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的身份,被聘为美国终身教授。1984年毕业于四川工业学院铸造专业,并考入了华中工学院读铸造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考入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进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后,他专门从事超导物理方面的研究。1990年,他取得超导物理研究方面的博士学位。 19905月,任志峰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碳管等纳米材料;储能材料;功能陶瓷的制备;场发射和平板显示材料制备等。目前已获得上千万美圆的风险投资,转化其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包括Science 2篇,Nature 3篇;Nature methods 1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1篇。研究工作被引用3000余次,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 282, 1105(1998)上的关于大面积碳纳米管阵列制备一文已经被单篇引用1000余次。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国际会议邀请报告等30余次,担任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Nano letter, Adv. Mater. APLJAP等十余个国际科学刊物审稿人。由于其在纳米材料科学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2004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的Fellow2005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Fellow

Homepage http://www.physics.bc.edu/Deptsite/people_new/ren.shtml

 

Dr. Ren's Group Website

http://www.physics.bc.edu/fac/research/ren/Ren.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4532-343916.html

上一篇:2010年HUST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留学人员录取名单确定
下一篇:文献资料求助常用论坛-欢迎大家补充
收藏 IP: .*| 热度|

2 赵凤光 张旭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