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信号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rong1940

博文

识别二维曲线的“不变量”

已有 5996 次阅读 2011-3-22 09:1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模式识别, 复信号, 不变量, 频谱拟合, 机构综合

识别二维曲线的“不变量”

——复信号谱分析实用之二

 

       因为本人是机械工程出身,在探讨学术问题时习惯于形象思维,而不擅长抽象的思维。在学习和运用数学时,特别关注数学公式的几何意义。每当我遇到一个新的数学方法,若找不到它几何解释,总是不自觉地对其抗拒而难以接受。因此,曾自嘲地对友人说过,我长了一个特别“机械的”脑瓜儿。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因领悟了傅里叶(Fourier)变换复指数展开式的几何意义,在回转精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由此我更加坚信,作为非数学专业的理工科学者,在掌握相关的数学工具时,应努力冲破纯粹的抽象思维的禁锢,探寻并理解有关数学公式的几何意义。直观的几何意义是通往物理意义的桥梁,它还会激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从信息论的角度也能证明,图形比顺序排列的文字或公式含有丰富得多的信息量,而且,通过图形来传递信息(学习或表达)的效率也高得多。

     此后,进一步思索:复信号的双边谱怎样用在其它科技领域?

     还在上大学学习《机械原理》时,我曾参加该课的课外研究小组,辅导小组活动的老师说的一句话令我难以忘怀:“机构分析易;机构综合难。”所谓“机构综合”就是根据运动轨迹求机构尺寸,这一般无法通过解析计算来求解。因此,在电脑尚未普及应用的年代,机构综合课题尤其困难。到八十年代中,机构学领域开始了用计算机识别机构运动轨迹的研究。问题在于,如果将轨迹曲线的数据直接输给机器识别,很难找到合适的算法。从事机构综合研究的学者们探讨了各种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但这些方法或计算量庞大,或需要繁杂的人工预处理,十分笨拙而不便于实际应用。

       我在回转精度的研究获得突破的同时,考虑到机构的运动轨迹都具有很严格的周期性,这恰好是傅里叶分析的强项。一般的机构运动轨迹多为平面周期曲线,把它作为一个复数信号输入FFT,输出一个非对称的双边频谱。亦即,平面封闭曲线经FFT转换为一系列旋转矢量。将此双边频谱作为图形的识别特征(feature),特别适合于电脑处理。

     有了上述的初步构思,于1987年,在我的机械电子研究室作了一次关于此论题的学术报告,并将此课题交给同研究室的青年教师张J,让她做初期的研究。同时,我又征询了专门从事机构学的黄KS老师。其后,他在指导印刷机械专业的毕业设计时,让学生做了题为《递纸曲线的频谱分析》的毕业论文。

       九十年代初,日本的机构学学者渡边克己教授来华讲学,恰好由我担当翻译。在他送给我一些近期发表的论文中,见到一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进行平面多杆机构综合》。拿频谱拟合法与其相比,我提出的方法显然是先进多了。机构学原本是我不太熟悉的学科,这一发现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决心推广“谱分析机构综合法”。

 

       这一新的机构综合方法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1)、把双边频谱作为识别特征,它具有模式识别所必需的良好的拓扑性质 (topological)。某一形状的平面曲线,可能有大小的缩放、位置改变(平移、旋转或镜像翻转)、数据序列的时移等等变化。无论是哪一种坐标转换,该图形的归一化 (normalization)的双边频谱都可保持不变(invariant)

    2)、这种方法的运算量还可进一步大大地减少。基于复信号谱分析方法,我推导出一个重要的谱结构(spectrum stracture)定理:在作平面周期运动的同一刚体上,各点的运动轨迹具有相同的谱结构。根据此定理,机构综合时,机器计算所搜索的数据空间可减少两维。以四连杆机构为例,其搜索维数为:5-2=3 。此外,机构运动曲线的频谱中,含有大量接近零的频率分量,从而可压缩数据并减少运算量。

 

       总之,平面曲线的双边频谱是表征该曲线形状的“不变量”,除了机构学之外,此结论一定还能推广到其它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张华容等,《连杆运动的频谱与机构综合》,机械科学与技术,19936月,Vol.46,No.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2387-425034.html

上一篇:回转中心在哪里?
下一篇:《长征日记》(2)
收藏 IP: 221.11.20.*| 热度|

2 曹广福 dailiangren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