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影响因子评价科研影响力的主要问题

已有 2601 次阅读 2014-9-30 17:07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影响因子的主要问题如下:
 

  • 期刊影响因子测量的是一份期刊的质量,而非单篇论文的质量。指标的重点是期刊里所有论文被引用的总累计次数,而不是单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根据众所周知的80/20法则,一份期刊的顶尖20%论文将占其总引用次数的80%,即使是《自然》等高信誉期刊也不例外。8一篇刊登于高因子期刊内的论文并不表示论文本身具影响力,论文可能根本还未被他人引用。反观一份期刊若在某年内有几篇论文被高度引用,将导致其长远影响力出现异常的趋势。9

慎用影响因子

 

  • 只有在两年期限内被引用的论文才会被考虑。当计算影响因子时,被考虑在内的仅是某期刊两年前至今论文被引用的次数。然而,不同学科领域展现不一的引用模式。例如,健康科学论文于刊登不久后就会被引用,而社会科学论文则通常是在两年期限后才会被大量引用。11因此,于期限外被引用的论文的真正影响力常被忽略。

  • 没有评估被引用的真实性质。期刊里的论文一旦被引用,不论褒贬,都将有助于其影响因子。8,11 即使论文被驳斥或点名为低劣研究的例证,却还能助长其期刊的权威性。事实上,即使是遭撤回的论文仍然能帮助其期刊增加影响因子,因为若被其他论文引用,它们的撤回将不会对后者有任何效应。

  • 只有被源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会被排名。包含一万两千多种各类期刊的汤森路透科学网是用来计算影响因子的源数据库。虽然期刊数目不少兼每年更新,但是并不包含所有的期刊(尤其是不以英文出版的刊物)。没有被科学网收录的期刊将不会有任何影响因子,所以不能与被收录的期刊相比。12

  • 影响因子会因期刊发表的文章类型而有所更动。综述文章通常会整理和介绍先前所有的相关研究,一般上被引用的次数会比其他类型的文章来得频繁。因此,发表综述文章的期刊往往会有较高的影响因子。13

  • 影响因子和学科领域有直接关系。本指标只限用于同一学科领域里的期刊,不可跨学科使用。这是因为不同学科之间的引用模式差异很大。14例如,和数学有关的期刊的因子都偏低,即使是最佳代表刊物也不例外。然而,和分子生物学有关的期刊一般上都会有较高的影响因子。

  • 用来计算影响因子的数据并不对外公开。期刊影响因子是汤森路透的产品之一。汤森路透是一家私人公司,没有义务对外公开用来计算指标的数据和分析方法。至今,还未有另一个组织能成功预测或复制汤森路透所发表的影响因子报告。8

  • 影响因子可以被操纵。编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操纵所属期刊的影响因子。他们可以选择刊登较多篇的综述文章和停止发表案例报告。前者因为能被大量引用而有助于提高影响因子,反观后者则极少被引用。更糟的是,有些期刊编辑被发现把论文退回给作者,并要求他们自引—即在论文里添加对其期刊发表的其他论文的引用。15

为何不该使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估研究质量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tags/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专家视点
| 2014年08月16日
分类 发表流行语 | 302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
均分: 0
您好,根据JCR的规定,杂志更名当年,旧杂志名有影响因子,新杂志名没有;第二年,新杂志名和旧杂志名分别有影响因子。那么,分别在杂志更名当年和第二年发表的文章,影响因子都是如何认定的?到底分别是多少呢?又,在杂志更名当年发表的文章影响因子是按旧杂志名的算,可以继承,还是按没有算呢? 国内各单位是否承认呢? 阅读更多
文章
By Editage | 2014年08月14日
分类 发表流行语, 活动 | 259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取消评分
均分: 0
PLOS ONE首席资深编辑Eric Martens博士于6月初应意得辑之邀造访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共7场讲座,帮助中国作者了解PLOS ONE的发稿要求和中国作者常见的拒稿原因。同时,科学新闻报社与Eric Martens博士进行了专访... 阅读更多
访谈
By Editage | 2014年08月13日
分类 产业领导 | 1,262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
均分: 3
学术研究正在快速改变,科研发表界也有诸多数码发展,其中,被比喻为“Wild West”的 Altmetrics 浪潮提出了期刊影响因子和个人引用指数(如 h 指数)的替代方案。来自这个新领域的 Euan Adie 将说明研究人员应该考虑的研究影响力事项。 阅读更多
文章
By Jayashree Rajag... | 2014年08月07日
分类 发表流行语 | 684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取消评分
均分: 5
SCI 是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是由 Eugene Garfield 创立的书名数据库,并由美国科学情报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出版,ISI 现为汤森路透所有,汤森路透也是... 阅读更多
文章
By Yateendra Joshi | 2014年05月14日
分类 发表流行语 | 2,518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取消评分
均分: 0
除了建立优先权的驱策外,职称评等也是激励科学家撰写和发表的主要驱动力。科学家发表研究论文,并通常会给论文附加一份与该论文主题相关的其他已发表论文的列表,整个科学计量学的知识结构便是建立在这两个事实上的......阅读更多
文章
By Sneha Kulkarni | 2014年01月24日
分类 国际趋势 | 21,353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取消评分
均分: 2.7
影响因子是出版业和科研界里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每年,汤森路透都会对大多数期刊作出评估,以每份期刊于前两年间所发表过的论文的平均被引用率定为其该年度的影响因子。汤森路透于6月发布 阅读更多
文章
By Editage | 2013年11月26日
分类 发表流行语 | 12,370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取消评分
均分: 3.8
你是否过度依赖影响因子来做出研究决定?阅读了解为何不该这么做。 阅读更多
文章
By Editage | 2013年11月26日
分类 发表流行语 | 12,061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取消评分
均分: 3.7
所有研究人员已经听说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请阅读你可能不知道的关于影响因子的内容。其他的关于期刊影响力的测量标准也已可以通过此篇文章获得。 阅读更多
文章
By Clarinda Cerejo | 2013年11月25日
分类 发表流行语 | 4,767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取消评分
均分: 3
虽然影响因子在目前是最资深、有争议、最广泛应用的引用数据,不过已不如过去辉煌了,近几年来,IF因为其限制而饱受批评,学术研究团体也正 阅读更多
文章
By Sneha Kulkarni | 2013年11月25日
分类 职涯进程, 发表流行语 | 5,079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取消评分
均分: 3.5
我想所有的科研人员都知道传统的科研影响力衡量指标,诸如期刊的影响因子、h指数等,虽然它们还是很受欢迎,不过这些以应用数为准的文献计量方式因为许多原因已饱受批评一阵子,像是它们无法适当的衡量...... 阅读更多

 

影响因子

文章
By Clarinda Cerejo | 2013年11月20日
分类 发表后, 职涯进程 | 6,097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取消评分
均分: 2.6
来自芝加哥不同机构的3位研究人员最近在《自然》发表了一篇文章,该研究提出了预测未来5年后h指数的新公式。阅读更多
专家视点
| 2013年11月19日
分类 发表后 | 5,137 浏览次数
Select rating给分 1/5给分 2/5给分 3/5给分 4/5给分 5/5
均分: 3
尊敬的Eddy博士: IF是最受欢迎的研究影响指标,但我同事最近告诉我该开始计算我的h指数。我觉得挺麻烦的,请你说说h指数是不是比IF好? 阅读更多
Pages

 

热门文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832095.html

上一篇: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优缺点
下一篇:嫖娼人真多
收藏 IP: 60.10.97.*|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