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Nature:基因组黑客

已有 2132 次阅读 2013-7-4 13:11 |个人分类:基因组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基因组, 黑客

       夜已经很深了,以色列一家大银行的监视器镜头里突然冒出来一个人,他正在打开这家银行信息技术部门紧锁的大门。在夜晚,只有刷指纹才能打开这道门,但是监视器里的这个人却连碰都没碰一下指纹锁,他直接按下了门旁连接警卫处的对讲器。铃声响起之后,这个人马上拿出了他自己的手机,然后对着对讲器按下了手机上的数字“8”这个按键。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手机的按键声居然打开了这扇门。这个人从容不迫地走进了房间,而且还得意地对着监视器镜头耸了一下肩,那意思太明显不过了,这道门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这段视频拍摄于 2006 年,Yaniv Erlich 就是视频中的那个人,他自己也认为那件事是他最得意的一次黑客经历。 Erlich 曾经在以色列特拉维夫(TelAviv)一家安保公司工作过两年时间,他在这家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突破银行的安保系统, 2006 年的这段录像只是他的一项工作而已。不过在那之后,年仅 33 岁的计算生物学家(computational biologist) Erlich 又干回了他的老本行——生物学。 Erlich 现在就职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白头生物医药研究院(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他正在探索人类基因组数据的新用途,这一次他的目标还是突破各个数据库,不过这些数据库里储存的是全球公民的个人信息。

       Erlich 的实验室在 2013 年的 1 月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介绍了如何利用公共资源,通过交叉比对(cross-referencing)的方法确定遗传学研究参与者的个人身份。之前的研究发现,人们“遗留”在各个数据库里的匿名遗传学信息其实还是会泄露他们的真实身份信息的,只需要将这些数据与个人的 DNA 进行一下比对就可以了。而且 Erlich 发现,只需要连上互联网就足以完成这一切工作。

       Erlich 的这项工作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伦理道德难题。现在科研人员们正越来越频繁地将患者的个人信息与其它各种类型的信息,比如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或家族谱系网站上的信息等结合在一起,所以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对这些相互之间存在关联的信息进行研究可以得到很多有(商业)价值的发现,但是同时也会泄露个体的隐私,尤其是有可能泄露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们信誓旦旦承诺过一定会替人保密的个体遗传信息和医疗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公开,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保险和社交关系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Erlich 的这项研究发现让整个科学界都感到不舒服,更是让公众对医学研究的私密性提出了质疑。不过 Erlich 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给全世界的隐私系统都敲响了一记警钟,并且能够督促科研人员让他们更加诚实,最终促进科学健康的发展。比如 2013 年 3 月,位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in Heidelberg, Germany, EMBL )就宣布,他们之前公布的 HeLa 细胞系基因组测序结果不会透露任何有关Henrietta Lacks女士( HeLa 细胞就是由她的宫颈癌细胞构建而成的细胞系)及其后人的私人信息。 Erlich 对此消息做出了尖锐的回应,他在推特上写到:“ EMBL 的这个谎撒得真漂亮!”果然,不久之后,这段序列就从公共数据库中被拿掉了, EMBL 也承认这段序列有可能会泄漏 Lacks 家族成员的个人信息,因为之前的很多研究也都陆陆续续地公布过 HeLa 细胞的部分遗传信息。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5872.html

Nature:基因组黑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705181.html

上一篇:今日青岛 海滩草原
下一篇:腐败新星----南昌航空大学王国炎 发改委原副司长熊必琳
收藏 IP: 222.35.21.*| 热度|

2 蔣勁松 孙学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