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诺奖发现 细胞自噬的机制

已有 2539 次阅读 2022-9-21 07:19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曾经活跃于多个研究领域,但自从1988年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他就主要研究蛋白质在液泡中降解的过程了。液泡也是一种细胞器,它在酵母中的地位和人体中溶酶体的地位类似。酵母细胞相对更容易进行研究,因而常被用作人类细胞的模型;寻那些在复杂细胞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时,酵母特别有用。但大隅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酵母细胞很小,在显微镜下不容易看清它的内部结构,因此他起初都无法确定自噬现象是否也会发生在酵母细胞中。大隅推论,如果他能在自噬行为发生的时候阻断液泡中蛋白质分解的过程,那么自噬体将在液泡中累积,从而在显微镜下可见。因此,他培育出因突变而缺乏液泡降解酶的酵母细胞,并通过使细胞饥饿激发自噬。

实验结果非常惊人!几个小时内,液泡中就充满了细小的、未被降解的囊泡(见图2),这些囊泡就是自噬体。大隅的实验证明酵母细胞中也存在自噬现象,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识别和鉴定涉及这些过程的关键基因。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大隅在1992年发表了实验结果。

图2:在酵母细胞中(图2左图),有一个大型结构叫做液泡,对应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溶酶体。大隅培养出缺乏液泡降解酶的酵母,当这些酵母细胞饥饿的时候,自噬体就会在液泡中迅速累积(图2中图)。他的实验证明了自噬现象也存在于酵母细胞中。接下来,大隅研究了上千种酵母细胞的突变型(图2右图),识别出15种和自噬有关的关键基因。 [1] 

发现自噬基因

大隅良典接着利用了他改造过的酵母菌株——在这些酵母挨饿时,它们的自噬体会积累起来。如果对自噬过程重要的基因被失活,那么自噬体积累就理应不会发生。大隅良典将酵母细胞暴露在一种能随机在多个基因里引起突变的药物中,然后诱导自噬过程。

他的策略奏效了!在他发现酵母自噬一年内,大隅良典就鉴定出了第一批对自噬至关重要的基因。在接下来的众多巧妙研究中,他对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自噬过程是由大量蛋白质和蛋白质复合物所控制的。每种蛋白质负责调控自噬体启动与形成的不同阶段。 [1] 

自噬——我们细胞中至关重要的机制

在识别出酵母自噬的机制之后,依然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其他的生物里有没有对应的机制来控制自噬过程呢?很快人们发现,我们细胞里也有几乎一样的机制在运行。现在我们有了探索人体内细胞自噬所必需的研究工具。

在大隅良典发现细胞自噬的关键机制之后,研究局面豁然开朗,相关论文发表量骤然上升。

由于大隅良典和紧随他步伐的研究者的工作,我们现在知道细胞自噬控制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涉及到细胞部件的降解和回收利用。细胞自噬能快速提供燃料供应能量,或者提供材料来更新细胞部件,因此在细胞面对饥饿和其它种类的应激时,它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遭受感染之后,细胞自噬能消灭入侵的细胞内细菌活病毒。自噬对胚胎发育细胞分化也有贡献。细胞还能利用自噬来消灭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这个质检过程对于抵抗衰老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 

未来应用

遭到扰乱的自噬过程与帕金森氏病2型糖尿病和老年人体内其他疾病都有所关联。自噬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自噬机制受到的扰乱还与癌症有关。目前人们正在进行紧张的研究以开发药物,能够在各种疾病中影响自噬机制。

人们知道自噬机制的存在已经50年,但是它在生理学和医学中的核心重要性只有在大隅良典20世纪90年代开拓性的研究之后才被人们广泛意识到。因为这些重要发现,他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 

自噬形式

编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86%E8%83%9E%E8%87%AA%E5%99%AC/10759070?fr=aladdin


2016年

大隅良典

日本

东京工业大学(日本)

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 [16]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BA%E8%B4%9D%E5%B0%94%E7%94%9F%E7%90%86%E5%AD%A6%E6%88%96%E5%8C%BB%E5%AD%A6%E5%A5%96/1310224

文献检索分析

http://www.pubmedplus.cn/P/SearchQuickResult?wd=d2888b04-f82f-427b-a32e-743aeb4646be

01.20211 篇1.754%
02.20201 篇1.754%
03.20194 篇7.018%
04.20183 篇5.263%
05.201720 篇35.088%
06.201617 篇29.825%
07.20151 篇1.754%
08.20142 篇3.509%
09.20131 篇1.754%
10.20123 篇5.263%
11.20111 篇1.754%
12.20101 篇1.754%
13.20081 篇1.754%
14.20071 篇1.754%
01.biomed j3 篇5.263%
02.nature3 篇5.263%
03.adv exp med biol2 篇3.509%
04.med sci (paris)2 篇3.509%
05.traffic2 篇3.509%
06.acta ophthalmol1 篇1.754%
07.adv anat pathol1 篇1.754%
08.ann parasitol1 篇1.754%
09.anticancer agents med chem1 篇1.754%
10.antioxid redox signal1 篇1.754%
01.美国8 篇14.035%
02.英国7 篇12.281%
03.法国6 篇10.526%
04.德国4 篇7.018%
05.日本4 篇7.018%
06.中国3 篇5.263%
07.挪威2 篇3.509%
08.瑞典2 篇3.509%
09.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 篇1.754%
10.奥地利1 篇1.754%
01.中国苏州1 篇1.754%
01.Autophagy49 篇85.965%
02.Humans44 篇77.193%
03.Nobel Prize31 篇54.386%
04.Animals19 篇33.333%
05.History, 20th Century14 篇24.561%
06.Neoplasms11 篇19.298%
07.History, 21st Century9 篇15.789%
08.Physiology8 篇14.035%
09.Apoptosis7 篇12.281%
10.Biomedical Research7 篇12.28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356203.html

上一篇:诺奖发现 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诺奖发现 青蒿素的发现
收藏 IP: 223.72.47.*| 热度|

1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