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我的艺术史

已有 5365 次阅读 2010-9-13 08:35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十年前从港岛带回GombrichThe Story of Art(第16版),却没把Art Through the Ages带回来,一直耿耿于怀。那会儿是第11版;我在图书馆见过第一、第二、第n……版。前些天发现卓越网上有新版了(enhanced 13th edition),书名改为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A Global History,从1300多特价为550,与当年75美元差不多。不敢指望它再顺坡下滑,赶紧订了一本——刚才到手了。
 
这是美国流行的一本艺术史的“圣经”;Gardner成了它的“品牌”,正如词典前面的Oxford或Cambridge。Helen Gardner(1878-1946)女士亲自写的第一版是1926年出版的(Art through the Age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6),80多年来,屡经修订和重编,现在这一版是Fred S. Kleiner编的,他参与过以前多版的编写,还做过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主编。
 
Helen和她的后继者们的基本信念是,艺术史是普通教育(literal education)的基本要求,与文学史、音乐史一样,开启学生对美的感觉和理解。所以,本书一直是艺术史的教科书,不但版本多,形式也多:有简编的,有分卷的,也有这种“强化”的(enhanced edition)。今年出版的就有10多种……
 
我原有第10版(旧书),翻开来比较,才发现“面目全非”。章节不同了,标题不同了,文字也不同了。我还没见过如此更新的书呢——很多新版不过是换一种版式,改几个错字,更新一点儿章节。而这一版,几乎等于重写了。例如,原来的一章Baroque Art现在分解为两章,而且直接以时间地点为标题,令人眼花的字眼儿,如Gothic, Baroque, Rococo,等,都从标题中消失了,每章前面的概论也大大地精简了——感觉这个新版是为更广大的读者服务的,那么少数读者仍然会喜欢旧版的。
 
真令人欣喜的是,旧版有些黑白图片,现在都彩色了;图片的色彩比旧版漂亮多了,纸张的感觉也好多了——就是说,虽然课文的更新未必满意,版式的革命却很成功。
 
为什么读艺术史?借前些天吕老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0725 )的比喻来说,如果说看艺术品像看风景,艺术史是连接那些风景的路线——我们旅游回味的,不仅是一个个景点,还有那一路的经历。科学史写的是人类大脑的左半球的演化,艺术史写的是右脑的演化——看了左半边,当然也要看右半边。
 
小时候没学过什么美术观,相当的影响来自徐悲鸿先生的言论。学过几天绘画,现在想来,其实也走的是徐先生指引的道路,从素描学起。关于中国画,反而没什么感觉。一直记得他对“四王”的批判,好像他们真是洪水猛兽——其实那会儿没见过他们的画。很久以后,读了一点中国绘画史,看四大王并不是什么“魑魅魍魉”。他们固守传统,是因为自觉没有创造的本钱:“余心思学识不逮古人,然落笔时不肯苟且从事,或者子久些子脚汗气。”(王原祁《麓台画跋》)本领高强的石涛是不会这么小家子气的。徐先生还骂董其昌的山水是八股山水,像鸦片烟一样的毒物,“断送中国绘画三百年”。有时我想,如果不能创造美,复制美也是好的——街头多些西施的影子,总比多几个独创的什么芙姐姐凤姐姐好吧?
 
艺术当然要创造,四大王没有创造,被徐老师批判;西洋几个创造太多的画家,更遭到了先生的咒骂:“马奈(Manet)之庸,雷诺阿(Renoi r)之俗,塞尚(Cezanne)之浮,马蒂斯(Matisse)之劣”,而拉斐尔、伦勃朗的画,“虽至愚极妄之人,亦当心加敬畏”。
 
我没学会画画,却沾染了徐先生的“独持己见,一意孤行”——结果,我现在搜罗了古今中外不少大师的画集,从赵孟頫到傅抱石,从达芬奇到达利,都有,其中就缺了徐先生的,怕他见了“马跌死”(有时他就这样称呼Matisse同志)们不高兴。
 
我对某些现代艺术(不论中外)也没兴趣。我真的分不清那些作品或表演与精神病人的活动有什么区别——除了他们自己说是“艺术”而外。有本小书《艺术为什么》讲了很多新观点,主要意思大概就是说,艺术不仅追求美的,也追求丑的。50年前,当艺术家把超市的肥皂盒拿进艺术的殿堂时,先锋的艺术就开始彻底背叛传统的美,而去追求“厌恶、屈辱、恐怖与恶心”。对这些玩意儿,我们要像对待病人一样,要“宽容”;如果怕污染,可以躲得远一点儿。科学里有不那么科学的东西,艺术林子里当然也是什么鸟儿都有。在这一点上,艺术史就像《物种起源》,告诉你人来的时候,也伴随着怪物。
 
绘画的趣味是演化着的,徐先生愚公移山的时候,肯定不会欣赏死水里的睡莲和魑魅似的舞蹈。他做新绘画领袖的时候,当然不能容忍小资玩儿的形式和色彩。今天幸运啊,喜欢什么就看什么,选择多元了。因为多元,更需要路线图,才不会迷失在沟壑里。
 
西方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化路线中,似乎有一条平行于科学思想的演化。例如,艺术从模仿到写意,科学从实验到理论;绘画的色彩与形态的分离,科学理论与应用的脱节……
 

这是第十二版Gardner的封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992-362515.html

上一篇:对一部译稿的几点意见
下一篇:孙行者与胡适之与学中文
收藏 IP: .*| 热度|

11 卫军英 罗帆 曹聪 钟炳 刘钢 黄晓磊 鲍海飞 柏舟 钟卫 luxiaobing12 colorfulll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