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基金申请怎么写?(3) 精选

已有 8365 次阅读 2010-2-4 08:46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同学鼓励再写一段儿,于是勉力为之,凑成“三段论”。前两篇说“迪拜塔”的外观设计,大概算“思想的艺术”。现在说怎么实现那个图,这就是“技术路线”。技术路线要具体解说研究内容的逻辑框架的概念和方法,“Avatarize”它们。这一步,等于从外观设计走向结构设计,要拿出施工蓝图(甚至包括经费预算)。这会儿,艺术必须嫁给技术了。
 
在研究内容里,最核心的是把实际问题(现象)抽象(转化)为模型,这是现象研究的结束,也是理论研究的开始。虽然这两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写技术路线时,还是要分开来说。所以,路线应该从两个方面写:
 
(1)凭什么让人相信模型“模”了那个问题? 
 
特别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发现,有些同学在用模型时,只是陈述问题,列举数据,然后抄教科书将模型“引介”一番,却舍不得说为什么那个问题能用那个模型,让人看不清二者之间有哪门子联系。还借建筑来说:假如你的目标是大剧院,那么鸟巢再好看也不能用。所以,你必须说明你真的在设计剧院,你用的蓝图确实满足剧院的要求。
 
怎么说呢?教科书当然不能抄,你只需要把问题转换的过程说清楚就好。如参数转化为变量,关系转化为因果,过程转化为动力学。相应地,具体的现象也就转化为确定的动力学过程——这时候,模型就“呼之欲出”。
 
总的说来,第一步要证明模型的合理性。接下来就该是模型的“可行性”了。
 
(2)怎么实现你的模型?  
 
虽然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但有一条路说了也没用,它的标准句式是:“本项目将通过大量实验和数据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根据数学和物理原理建立模型。”这句话写在这儿看起来可笑,但确实有同学在申请书里那么写呢!
 
具体的路线当然由模型的方法和概念决定,例如微分方程,你要确定边界条件;如果是时间序列,你要说分析方法;如果用GIS,你要说明开发它的哪些功能;即使是经验公式,也要说明怎么处理数据。总之,你一定要让自己明白到底要做什么,才能让人家相信你能做什么。技术路线说到底就是让评审人相信,你不但提出了好问题,而且确实有办法解决好问题。
 
再次提醒,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是相互照应和补充的,而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你的立项。立项、问题和技术路线,三者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每句话都是你自己“专用”的,就算别人抄了去也没用。假如你的立项依据能照抄到同一个学科的其他题目,你的研究方法更是普遍适用于任何问题,那你的申请就等于白写了!
 
最后一点,关于“创新”。这是一个荒唐的口号——科学不相信重复,当然要创新!申请表里要你写的“创新点”,应该是你的“核心思想”,它可以是整体的,如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可以是结果的,如建立一种新模型;也可以是过程的,如开拓某个新方法。不过一般说来,不要把整个题目作为创新,不要把某些补充或更正也作为创新(例如人家研究了8个因子,你多做了两个;人家考虑了两种情形,你考虑了四种),除非你的补充颠覆了以前的结论。另外,不要把不同的名词当创新(尽管时下的很多“创新”都是如此)——例如在地学研究中,不能换一个地名就算创新一回;不能因为地方特殊,就以为它的研究就独一无二。有些人做青藏高原,似乎真的以为自己就在世界之巅了呢。
 
好了,三段论写完了。回头一看,才发现我根本没说明白“怎么写”,倒说了很多“不能那么写”。那就请同学们拿它做反面教材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992-292514.html

上一篇:当艺术嫁给技术
下一篇:七律 岁暮煮茶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20 赵星 陈儒军 刘进平 朱志敏 钟炳 梁先庭 李宁 唐小卿 任国鹏 吕喆 黄晓磊 赵宇 张天翼 陈湘明 李学宽 高建国 钟卫 周能娟 姚羽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