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三篇关于脂肪肝研究的博士论文
热度 2 聂广 2012-5-5 18:23
刚刚评阅了三篇关于脂肪肝研究的博士论文 。 一是“三叶降脂方调控脂代谢紊乱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 采用 三叶降脂方及其提取物(LI-2) 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并与吡格列酮对照,观察了其疗效,继而通过C57、db/db等小鼠模型研究了LI-2对脂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4248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重型肝炎的代谢异常和营养支持疗法
聂广 2012-4-8 16:03
打开科主任时的临床作业,估计现在还不过时。 1 蛋白质代谢异常 1.1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PT延长,PTA降低,Fg减少。 (1)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PT的半衰期60小时(2.5天),血清正常含量20mg/dl,正常PT为 12~14.8 秒,延长至正常2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4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重男轻女”的乙型肝炎病毒
聂广 2012-4-4 10:30
“重男轻女”的乙型肝炎病毒
  长期的临床工作发现,在HBV感染相关性疾病中,无论是肝癌、肝硬化,还是重型肝炎,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例如,男性HBV携带者的HBV相关HCC发生率比女性携带者高5~7倍;相反,在女性HBV携带者中,长期雌激素暴露、口服避孕药或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与HCC发生危险较低相关。   近日发表于《胃肠病学》(Gastr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4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聂凡:对关幼波教授“气血”辨证的思考
热度 1 聂广 2012-3-30 16:56
摘要:气血辨证是关幼波教授肝病理论的灵魂,是对八纲辨证的丰富。关老虽然不是从气血角度去论治疾病的第一人,却是第一个有意识的把气血上升到八纲的高度进行论述的人。笔者以为,气血辨证以气为主,血为辅。它不仅使中医辨证的轮廓更加清晰明了,更使我们从气血的角度去理解关老和康良石先生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40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这个草稿,有希望发什么样的杂志?
热度 1 聂广 2012-3-28 09:22
内毒素在乙型肝炎急、慢性肝衰竭病情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 ——附 946 例患者动态资料分析 ( 1 )预后:内毒素与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预后的相关性。 ( 2 )分期分度:内毒素与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分期预后的相关性。 ( 3 )并发症: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292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赤芍承气汤及组分对“肝衰致肠道不利”大鼠的修复作用与机理研究
热度 1 聂广 2012-3-16 08:33
摘要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与继发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和肝衰竭互为因果,决定着肝衰竭的疾病演变和预后,是肝衰竭治疗措施的一个新的视野。我们在以往赤芍承气汤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和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基础上,建立4种不同的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比较不同时相的内毒素、细胞因子水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自然基金项目自评意见
聂广 2012-3-2 12:49
3个月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题目《 赤芍承气汤及组分对 “ 肝衰致肠道不利 ” 大鼠的修复作用与机理研究 ” ,本来有些工作基础,合作者在美国做出过影响因子14点的文章,我的相关工作也获得过学会的三等奖,但直到昨天他才拿出初稿(原来要求是元月底)。当然,责任在我,有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52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HBV核心蛋白核区迁移的机制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转归的影响
热度 1 聂广 2012-2-10 21:15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其结构蛋白主要包括S蛋白、C蛋白、P蛋白和X蛋白。这些HBV的结构蛋白,不仅与HBV病毒的装配有关头,还与HBV基因组复制与表达的调控有关,其中,以HBc蛋白尤其明显。 HBc蛋白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蛋白,是病毒核壳的结构成分,由HBV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4852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关于肝衰竭与内毒素水平相关性的两点想法
热度 2 聂广 2012-1-9 11:44
想法1 题目:赤芍承气汤及组分对“肝衰致肠道不利”大鼠的修复作用与机理研究 起点:肝衰竭中毒性肠麻痹(鼓肠)的发生机理 假说:六腑以通为用(赤芍承气汤的作用靶位)。肝衰(瘀毒阻肝)则疏泄失常,继而肠道不利。 造模:(1)急性肝衰竭: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D-氨基半乳糖。 &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2718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6 0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