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古代技术靠什么理论支撑,它可以称之为技术文化吗?二者是什么关系?
热度 2 聂广 2025-4-3 21:11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而古代技术的理论支撑及其文化属性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历史脉络与理论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与科学的辩证关系 1. 现代视角下的分野与互动:科学与技术在现代常被区分为“认知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两种活动。科学通过系统性实验和理论建构揭示规律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504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医学的觉醒:从神谕到基因的三次跃迁
热度 1 聂广 2025-4-2 17:33
在土耳其加泰土丘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九千年前的颅骨,上面留着精心钻凿的圆孔,边缘光滑如贝壳内壁——这是人类最早的颅骨手术证据。但若将染血的燧石刀与草药敷料定义为医学的起点,或许误解了这门学科的本质。医学不是本能的应激,而是系统的认知革命。只有当人类开始用理论解释疼痛、用逻辑对抗死亡时,真正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165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文化的起源:从火堆旁的故事到青铜礼器
热度 1 聂广 2025-3-31 19:49
认知革命:点燃文化的火种 7 万年前,非洲草原上的智人完成了一场静默的革命——不是发明工具,而是进化出虚构与符号思维的能力。以色列考古学家在Qafzeh洞穴发现的10万年前赭石颜料,暗示人类开始用色彩区分“日常”与“神圣”。当原始人能指着落日说“那是神灵的战车”时,文化诞生的基因已悄然激活。 关键突破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23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与现代医学相比,古代医学的基本特征?
热度 1 聂广 2025-3-31 11:05
与现代医学相比,古代医学(以公元前至19世纪前各文明传统医学体系为代表)在理论框架、实践方式和社会功能上存在本质性差异。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七个维度: 一、理论体系的自然哲学基底 1. 类比宇宙观:中医的阴阳五行将人体类比自然运行(如“肝属木,主疏泄”);希腊四体液学说对应土、水、气、火四元素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107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deepseek,请描述2500年以来人类文明和医学进步的曲线图
聂广 2025-3-30 21:48
如何描绘人类文明进步的曲线图? 2500年来的人类进步并非简单的线性上升曲线,而是一部多线程、非线性演化的史诗,其发展轨迹可概括为“阶梯式跃迁与螺旋式上升”的复合模型。以下结合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与驱动力,构建其动态曲线: 一、轴心时代奠基(公元前500年-公元元年) 1. 哲学突破:孔子、苏格拉底、佛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6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类文明的“三级跳”
热度 1 聂广 2025-3-29 21:22
有人说:农业革命 是“生存的文明”,解决如何活下来的问题;轴心时代是“意义的文明”,回答为何而活的问题;科学革命是“控制的文明”,探索如何活得更好的问题。我觉得,人类文明 的下一次跳跃,我们不仅需要更强大的科技,或许还需要一场新的“轴心觉醒”——在征服星辰大海之前,先找到安放人类灵魂的坐标。 第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51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轴心时代理性之光:五彩斑斓的自然哲学
聂广 2025-3-27 07:56
人类对自然奥秘的追问,如同晨曦中折射的棱镜,在不同文明的时空中分解出万千智慧光谱。从原始直觉到系统思辨,自然哲学既是理性的觉醒,也是文明基因的多样性 表达。当古希腊哲人凝视星空、中国圣贤推演阴阳、印度智者参悟元素时,人类在认知的裂变中编织出一张覆盖天地万物的意义之网。 元素之舞:物质本原的多维解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042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类文明起源与进步的交响曲
热度 1 聂广 2025-3-26 21:11
人类文明的演进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每一个关键节点的突破都推动着文明向更高维度跃迁。当我们以多维视角审视人类、语言、文字、文化、医学的起源时,会发现这些要素如同五线谱上的音符,共同谱写着智慧生命从蒙昧走向理性的史诗。 直立行走:文明基因的觉醒 400 万年前非洲草原上,南方古猿的脊柱开始直立 ...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149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结肠息肉处理建议与随访策略
热度 1 聂广 2025-3-25 20:03
最近,老同学的大便时干时稀,排便不畅,他有些担心。我告诉他做个肠镜检查吧,如果排除了肿瘤(大肠癌发病率较高),就没什么大事。 今天下午,结果出来了: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分别有5×5mm、6×6mm息肉各一个。他还是13年前在深圳做过肠镜检查,当时没有见到息肉。因为我自己也是肠息肉患者,做过两次镜下切除术。于是 ...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674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1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