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邢志忠的尴尬

已有 8220 次阅读 2015-5-28 17:03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中国人, 外国人, 爱国情结

等了两天,还是没有等到《科学网》“第一暧昧”曾泳春女生的评论。自从邢志忠发表了博文“日本的力量——从诺贝尔奖得主挤地铁说起”,点击率25000以上,但是一直没有出现曾泳春的评论,我想邢志忠也在等。但我们似乎都知道等不来的,等只是预想结果的一个验证。就在一个月前,她还写了“二班男子邢志忠”,就在之后两天,她还发表了博文“无人喝彩”。他们两个之间的“暧昧”,大约是《科学网》博友人尽皆知的“秘密”。二班男子邢志忠自己也肯定知道,曾泳春女生对他的文章“倒了胃口”,尽管他们还有很多共同的“小资情调”。

但是,价值观(或意识形态)方面的某种对立往往具有翻江倒海的力量。甚至像突然在喉咙里卡住了一个苍蝇,那是十分“倒胃口”的事情。

曾泳春不理邢志忠,这是多么尴尬的事情。但是我很奇怪,《科学网》的众多“火眼金睛”难道看不出来?或者是我“无中生有”?实际上,尽管有那么多粉丝,“倒胃口”的不仅仅是曾女生一人。我从该文的留言就看到了这么一些(详见以下评论)。但是,我仍然要采取“和稀泥”的态度,大家不要把这件事太认真:在一个平和理性的社会,要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偶像和精神追求,无论那个偶像或他追求的理念与自己有多么大的反差但那是他的自由,他想说出来也未尝不可,我们批评一下也没有关系,但千万不要上纲上线。其实,我们大家都是爱国者,无论批评它还是神圣地看待它,不过是每个人的方式不同罢了。

[143]钱大鹏:在北京高峰时段挤地铁的几乎全是年青人,只在非高峰时有乞丐出现,白发苍苍又身材矮小如益川敏英者。

 

[142]曲辰:作为老师,可能更应该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吧?而不是庆幸的认为有人跟你想法一样就ok了。

[140]youhoen:楼主借此做国家的比较,思想有问题。

[126]邓海军:说到底,还是我们的积累不够,欧美科学发展了200年左右,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现在也快一百五十年了,我们才多少年,虽然后期国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少走弯路,但是自身的修养的养成还是要一步一步走。当然,知道差距很正常,可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121]王凯兴:话说~国内这样的院士也不会少吧?至少我就在南京的地铁上偶遇过。

[111]陈志飞:不敢恭维,博主就是看见人家头顶上的光环而已。当你崇拜人家时,对方怎么做都令你崇敬。其实,该不该对获得成就的人特别照顾,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107]rengy:中国的院士不少也和普通人一样骑自行车、在打食堂吃饭,和领导们还是不一样。

[104]熊英飞:中国院士挤地铁、在食堂挤在学生中间打饭的多了去了吧。

[96]周贤中:等中国也出几十个诺贝尔奖,那个时候,也许你也能够看到拿诺贝尔奖的老头子骑自行车上班了。

[94]HelloFourier:感觉有点主观了。试想一下,如果在中国发生这种诺贝尔奖得主挤地铁的事情,新闻评论会变成什么样?

[86]luminescence321有没谁问一下莫言先生享受专车、保镖、公费吗?好象不能凭空想象中国社会吧?

[84]余厚强:若益川教授在中国,还要挤地铁,国人又要说中国不知道爱惜人才了。各国有各国的方式,本无论好坏。

[71]仲银鹏:可惜日本和美国欧洲一样,老一代确实厉害,年轻一代大部分不是这样了,美国的年轻一代目睹了即使诺奖得主也不过在大学里获得一个终身使用的停车位而早已寒心。中国的青年却还是前赴后继的。

[62]sheshou123:捕头啊,您老也搞个诺贝尔奖回来啊,您搞回来后,您的所长院士什么的就都镇不住您了,那时候您坐地铁,挤公交,让他们脸红一把,甚至穿布鞋。捕头,我看好你。

[61]AISTguest:其实日本在科研上的问题很多。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和大的科研单位之间的权钱结合。比如通产省的人退休或者是调换职位后然后到研究所或者是大学工作。这样研究所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上可以拿到很多钱。这个是日本社会的通病,他们叫天下分割。这样造成的问题时社会死气沉沉,缺乏公正。日本现在很多的诺贝尔奖不是以前的二战前出生的老人就是海外的工作,或者是具有叛逆精神的人比如中村。至于诺贝尔奖的人没有特权,是因为日本社会的民主监督力量很强。任何超越既定权限的人都会收到周围众人的监督,谁也不能胡来。这不是民主社会的特点,不是日本仅有的。

[55]张勇:楼主真能联想。莫言有专车吗?莫言去年还在吐槽:每次下火车,打出租车的时候出租车司机都给他甩脸子,因为他家到火车站太近了,所以他只能每次准备一盒烟,一上车就给司机以防司机给他甩脸子。

[38]蒋敏强:我倒认为给一些有名望的学者以必要的尊重和特权,也没啥问题。比如在欧洲的教授。只要有真才实学和严格的审核机制。

[35]叶建军:不是日本的力量,是日本真正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改造了东方的论资排辈的习惯。中国人学习西方,从来都不是真心地学,只想点皮毛的技术,真正的思想内核,一直没有学到手。

[26]ppp666:未来某年中国科学家某某得诺贝尔医学奖,过完年,夫妇双双去了斯德哥尔摩,载誉而归,回到北京机场,打的回家,结果路上出了车祸,因未系安全带,夫妇双双摔出车厢,当场毙命。网友质问科学家单位,为何不派专车接机?回曰:打的回家,不过惯例尔。

[19]wwmwwm:“日本,不相信资历”,草民笑了,那些苦苦等待的日本副教授们也笑了。

[13]loyalSciencefan:科学靠的是实力,而不是乌七八糟!!!

 

附邢志忠:日本的力量——从诺贝尔奖得主挤地铁说起

 

今天早上乘地铁,从名古屋火车站动身去名古屋大学开会。在本山站转车排队的时候,看到了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益川敏英的身影。身材矮小的他步履蹒跚,在人群中特别好认。他提着黑色的文件包,带着眼镜,目不斜视,找了一队排在后面,与我排的队相距10米左右。 

我马上想起背包里面的相机,取出来却发现,电池没电了。真寸,在这关键时刻相机却不争气。地铁来了,我们从不同的门上车,在人山人海中已经看不到益川教授的身影。但是我确信他会和我在同一站下车,就是名古屋大学站,因为著名的小林-益川研究所就坐落在名古屋大学校园,那是他们二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名古屋大学为了纪念这两位自己培养的好学生,专门建立的研究所,益川教授任所长 

果然,到了名古屋大学站,我又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见了益川教授的身影。他老人家今年75岁了,家在京都,平时上班就自己坐公交。因为这是在大学里面,相信很多学生都认识益川教授,但是没有人打招呼,甚至没有人多看他一眼。反倒是我这个外国佬,把他老人家当作稀有动物,尾随其后,一同乘电梯上到地面。 

在炽热的阳光下,我赶上前去与益川教授并肩,并打招呼,给他看我参加会议的名字卡片。他很有风度地和我握手,很有力,显示了他的真诚。我们两人慢慢地走,他告诉我他的办公室在那边,今天是从京都坐火车和地铁过来的。我说我知道,你的办公室就在小林-益川研究所。他笑了,说对对。 

地球人都知道,益川教授平时不说英语,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是第一次出国,在做诺贝尔演讲时的第一句话就是I am sorry I cannot speak English,然后就用日语开讲,引来一片笑声。但是这次他跟我说了几句简单的英文,尽管不自觉地就改成了日文,然后意识到了就停下来。 

我告诉他,我曾是三田教授的博士后,在这里工作过两年,他说知道三田,已经不在这里了。又走了几十米,他指着一栋新建的高楼说,我的办公室就在上面。我笑了,再次与他握手,互道再见,然后他慢慢地朝自己的办公楼走去,而我继续上山,去开会地点(下图右:益川;左:名大校长)

邢志忠的尴尬

今天虽然来得晚,却意外地碰上了一位物理学大咖,真是惊喜中的惊喜!可惜没有留下任何影像,只能把这一段流在记忆深处了。所以现在坐在会场,我开始动手写下这篇作文,献给三千里之外的科学网MM们。 

其实日本科学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除非你得了诺贝尔奖,否则一到退休你就得走人,没有商量的余地。我的日本博士后老板三田一郎,因为找到了验证小林-益川CP破坏机制的实验黄金道,而荣获美国物理学会的樱花奖,那是理论物理学家的荣誉,国际大奖之一。但是到了退休年龄,三田教授这样的大牌也不得不离开名古屋大学,到了一所私立大学专心教书,从此在学术江湖逐渐销声匿迹 

这就是日本,不相信资历,只相信实力;尊重前辈,但更愿意给后生提供机会。这就是日本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中国学术界显得很难堪。 

在中国,无法想象一个诺奖得主每天挤地铁,偶尔还要从一个城市自费坐公交去上班的情景。即使本人想这样,领导和群众也不会容许。专车、保镖、公费等等,一定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诺奖不仅是学术地位的象征,在中国,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一定要显得与众不同才行。 

所以像名古屋大学这样的在日本排名总是落在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名牌之后的大学,这些年却不声不响地得了好几个诺贝尔奖。名古屋大学算世界一流大学吗?清华、北大算世界一流大学吗? 

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内心一定要有强大的力量,就像益川敏英一样。中国目前根本没有这种力量,国家没有,个人更没有。 

说到日本的力量,我老人家不能不顺便提到昨天早上在名古屋火车站挤地铁的情形。当时正是上班高峰时间,地铁站内人山人海。我选了一个人相对较少的方队,在后面等候。不久,车来了,人群方队缓慢有序地向前移动。我有幸也上了车,但是我前面和左右的乘客却冷漠地暗地里施力,生生地把我这个老年人挤下了车厢。我苦笑着站在车厢外,准备等待下一趟车。就在这时,维持秩序的协管人员指着车厢的一行字让我看,口中说着我不懂的语言。我定睛一眼,上面写着: 

女性专用车厢。 

我老人家羞愧地笑了,连说对不起,去找另外一个方队排队去了。根据我去年讲授力学的经验,利用矢量分析方法初步估算,刚才在车厢门口被几个年轻女性暗中施加的力的合力,起码250牛顿。 

这就是日本女性的力量。

邢志忠的尴尬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893192.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893799.html

上一篇:高尚生活与平常生活
下一篇:病人不是决策主体?——读“伙伴医学”文章
收藏 IP: 120.237.99.*| 热度|

10 戴德昌 彭真明 徐晓 李天成 马建敏 科苑往事 魏焱明 訚耀保 icgwang Jeason54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