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我们对很多疾病还缺乏干预能力——也谈“黄疸的产生及其治疗”

已有 3159 次阅读 2011-7-23 10:22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杂谈, 黄疸, 诊断与治疗, 中医药价值

    昨天读到肖重发教授的精选博文“黄疸的产生及其治疗”,我给他留言(fqng1008  2011-7-22 17:20):肖教授,题目稍大,而且只涉及“新生儿黄疸”的极少内容,应结合临床撰写。他回复(2011-7-22 21:37):我不懂临床。我是从化学角度写的。

    的确,肖教授参考“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5892008等文献,从化学角度撰写的该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我想从临床角度再做一些补充,并讨论相关问题。

    一、黄疸的临床分类与鉴别诊断

    作为一种疾病体征,黄疸临床上可见于多种疾病(100种以上),因此其分类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目前,黄疸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有的按黄疸的解剖位置分为肝前性、肝内性和肝后性黄疸;有的按学科分为内科性和外科性黄疸;有的以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结合部位分为微粒体前性、微粒体性、微粒体后性黄疸;根据血清中增高的胆红素类型可分为末结合型、结合型及混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按病因发病学分类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临床以病因发病学分类最为实用。至于鉴别诊断,黄疸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史、体征、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诊断,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黄疸的治疗

    黄疸是许多肝病的重要体征,其消除与改善对疾病预后、患者心理有重要影响,但在临床实际中,我们目前的干预能力还十分有限。例如,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各种体质性黄疸基本上无有效疗法。即使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除抗病毒治疗有一定作用外,其他的治疗方案、治疗药物往往疗效甚微,而主要由疾病的自然转归起决定作用。但是,我们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病人与家属,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尽管许多疗法和药物只是理论上正确而临床上收效甚微,也得不停地尝试,以争取在个体意外收获。事实上,我们做肝病临床的医生心里有数,在疾病进展期往往采取任何措施都无法阻止黄疸加深,而进入消退期时,则无论用什么药都取效甚捷。因此,常常有人贪天之功,只在病例资料上稍作变动则成为他的神医资本。

    三、中医药的价值

    正如博文一位中医老教授的从业胸襟里王教授提到的,现代医学只能对8%的疾病有较好的干预效果,而大约92%病种的疾病是不用治(取决于疾病的自然转归)或治不了的。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皮肤科的老师告诉我们:在皮肤病里,只有六分之一的病能够诊断明确,在诊断明确的疾病里只有六分之一能够有效治疗。当然,这话说得不一定准确,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诊断和治疗是会不断进步的。但是,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有相当数量的病种,我们从认识到干预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病人,临床医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我们对许多疾病没有把握,没有经验,没有深入地研究,但疾病是不讲情面的,它残酷地站在你的面前让你不能有半点的拖延。因此,医学永远不是发展全面了才开始临床,医生也不是等医学技术成熟了才去面对病人的。从古到今,作为医生永远以治病救人为天职,我们尝试了多少后来被证实是无效的疗法和药物,我们还得继续尝试,这是临床现实逼迫我们去做的,我们不能不做。中医药就是在人类与疾病斗争历程中的必然产物,无论它多么落后,多么原始,它都是我们民族对付疾病侵袭的主要武器或工具,都是历代医家呕心沥血的苦涩之果,都是人们能够充满信心面对未来的的信念,我们可以放弃但不可以轻蔑,可以坚守亦不必顽固。

    现实地讲,中医药今天能够存在的基本原因是:人类还有大量的疾病没有得到征服,甚至还有一下以为已经征服的疾病(如肺结核等)又卷土重来而让我们处境尴尬,我们还有必要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教训里总结良知。我想,这就是中医药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467519.html

上一篇:在小梅沙享受海浴
下一篇:做平庸的人——读金汕博文“我佩服林彪的大女儿”有感
收藏 IP: 183.38.7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